不少人说,做车难,做客车更难。大环境里连私家车都不好卖,大巴、公交、旅游车这些客车生意,岂不是“难上加难”?可偏偏就有企业,在同行阵阵凄风苦雨的气氛里,杀出一条血路,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还把世界老大都给当了——河南的宇通客车,就是这么干的。
可宇通凭啥行,这么多年怎么一步一步翻盘的?是拼命上车?是时来运转?还是另有高招?
以往我们总以为,国产车还得学外企、靠脸色,但真事情到了宇通这儿,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要不是外界把宇通这些年的遭遇扒拉出来,很多人都认不出来,这货竟然一度跟破产、亏损只差一步。
如果不是“生死一线”,你敢投4个亿只为跟外企对着来?你敢猛砸研发坐十年冷板凳,只为打日本人的份?中国企业真的缺钱吗?未必!更多企业缺的是“想赢的劲”,更缺刀口舔血的劲头和沉住气的耐心。
90年代,改革浪潮刚起来,宇通还叫郑州客车厂。那时候,全国客车厂家千疮百孔,各地绿皮车烂大街,舒服?想都别想!可人家不要命地看准了一条——别人哪怕没有钱,也必须舍得干一辆不一样的车。之前国内车厂都迷信“大而全”,啥都做,结果啥都不灵。宇通直接给你搓出个卧铺大巴。别人做不到,他们就非得“蹚浑水”试试。
讲真,当年这车能卖起来,是老百姓“要啥没啥”。但是你琢磨下,把一辆客车做成可以睡觉的“移动旅馆”也十分见功夫。一夜之间,宇通从“在医院吊水”状况活过来了。人要是没体验过那几年拉板车、抢绿皮火车床铺,就很难明白为啥这东西能爆。
大家伙可能没注意,宇通每一次跃升,都是销量上不去,死磕一点新东西出来,别人都当他们疯了。后来那些年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外企进来捣乱,谁都觉得咱们自个儿做不赢丰田、日产。可他们就憋着一口气。日本货能,咱就不能?领导汤玉祥一通拍板:“我就不信花钱砸不出来!”结果是啥?四个亿全扔到高端市场,十年按死投入,各种失败都有,不停被冷嘲热讽:你能赢日本人?想屁吃!
可你但凡干点正事,都得遇点阴沟翻船,上边政策、国产品牌、研发队伍,天天都是冒险。客车行业做高端,首先自己就得熬得住,“有了点成绩就倒头睡”的毛病最可怕。宇通跟别的厂不一样,他们输得起、忍得住,而且不计较短期账本。最后好家伙,“T7”出来,名字都那么逗,“提气”——啥意思?中国人自己也能造高端商务大巴!别小看这口气,这口气撑起来的其实是底气和志气。
你再往后看,市场环境一直没给喘息机会。2016年,全国人民都往高铁、地铁、私家车奔,你再想靠客运公司卖车,无异于“天方夜谭”。为啥?谁还领着一队人,坐长途卧铺大巴?外卖、小团化、快捷出行都快成主流,大巴转型没跟上直接就“等死”。
可宇通又没“等死”,没在国内等死,就琢磨出海!一看国内实在“挤牙膏”,我就往海外冲。你以为往海外卖卖小商品那么简单?不是!海外市场啥都不缺,缺的是信得过的服务——这里边宇通就学了日本、德国,把服务点做得下沉到村镇,每150公里内一定有服务站。别人图省钱批量卖货,他们反着来,赔钱先把网点铺出来,能扛得住处理售后和维护。慢慢人家就信“宇通”这俩字儿了。
海外市场一起来,宇通利润腰包一下就鼓了。但很多国产厂子就觉得“洋人”不可靠,白给都是薅。宇通干反了:“我先当服务公司,客户才把市场入口还给我。”你说这么点“逆向思考”,难吗?难!因为这玩意真的得花钱、等时间,还得忍受一定时期的亏损。
也别说老天没眷顾勤快人,2023年旅游复苏潮一来,政策又一轮“以旧换新”利好,新一代的大中巴人家早就做好了。别人临时抱佛脚,做出来又贵又难看,还不如人家宇通的定制化。都以为国内市场让你捡便宜?宇通这会自己已经做到不怕行业下滑,销量还能逆势涨,丢人吗?不丢人,这叫真本事!
关键的一点,其实还是得拼创新。别以为创新就是攒几个技术专利号糊弄上去,真正牛的公司,创新是整个企业气质,甚至是骨子里的。你看看宇通在研发上的花钱,真正是舍得——不差钱,差的是谁能坚持耐住性子做到极致。什么智能化、辅助驾驶、网络互联,早都提前下了注。没人买单?那是时间的问题。人家把新能源车、智能大巴玩得明明白白,不急于和油车、传统对手拉扯。我就比你先跑出一段距离,等你想明白咋回事,我早更新迭代一波。
其实企业说到底,跟做人一个理儿。你图便宜,一时轻松,最后还是“赔大本”。但凡你想活得久、活得体面,就是得把命豁出去,不怕死里钻,不喊苦、不认命。宇通就是活明白了——北风那个吹,回头搭个棚;高铁来了,往海外跑;新能源来了,自己抢先吃螃蟹。别人都觉得风险大、赔不起,他们反而觉得要不这样才基本没活路。
没经历过濒临关张、发不出工资的惨样,谁能生出那么多个鬼点子?其实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在等天上掉救命稻草,等“风口”,宇通不等。他们是自己杀出血路,一路被同行和供货商“看笑话”,结果不仅转身成了世界第一,还让日本品牌跌了跟头。
现在很多人提“国货之光”觉得是噱头。其实这种光不是花钱买来的,它是被现实用汗和泪泼出来的。宇通能从河南破产边缘,走到全球行业老大,这其中靠的从来都不是“国家的保护”或者天降好运气,靠的是硬碰硬的创新投入、硬碰硬的市场冒险、硬碰硬的扎实服务。
再回头看,“要不要做高端?要不要转型新能源?要不要出海?”这些如果当初没有答案,可能今天也没人关心什么“宇通能不能翻身”,更遑论“年赚40亿”了。
所以集体亏损、市场寒冬怕什么?非要等别的资本投、国家补贴再动弹?等到那会,黄花菜都凉了。真牛的企业,是危机感比谁都强、狠劲比谁都大,永远觉得苦日子还在后头。正是这种神经质的偏执,托举起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天花板。
让人想起那句话:别人倒下是坏账,自己熬过去就成了资本。宇通恰好证明了这个道理。
——THE END——
文献参考:
1、《宇通客车(600066.SH):8月销量同比增16.78%》,和讯网。
2、《把客车干成世界第一,河南老板年入370亿》,新浪财经。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