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0万订单到集体打折,车企这场“数字游戏”还能玩多久?

好了,不开玩笑,这九月的天气还没凉下来,车圈的温度倒是先一步跌进了冰点,简直比我前任的心还冷。

那块曾经被吹上神坛,号称握着5000万天量订单的神话大屏,就在九月的第一周,duang的一下,碎了,摔得那叫一个稀巴烂。

销量数据一出来,整个场面尴尬得能当场抠出三室一厅,所有人面面相觑,连打个哈欠都生怕动静太大,震塌了本就摇摇欲坠的信心。

这出闹剧,简直就是今年汽车圈最大的世界级笑柄。

记得去年吗?

那会儿的发布会,简直就是一场数字的“军备竞赛”。

你家今天宣布手握十万订单,明天我就敢喊出二十万,后天他直接PPT造车,订单破百万。

从5000万订单到集体打折,车企这场“数字游戏”还能玩多久?-有驾

好像谁家订单的零少一个,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我当时就寻思,这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是没有圣诞老人吗?

怎么一夜之间,遍地都是嗷嗷待哺的“准车主”?

那数据膨胀得比发面馒头还快,最后有好事儿的机构给算了笔账,说整个市场的订单总量,不多不少,正好凑了个5000万。

5000万是个什么概念?

比咱们国家一年卖掉的所有汽车加起来还多出60%。

我滴个乖乖,这牛皮吹的,已经脱离了地心引力,直接奔着马斯克的火星殖民计划去了。

从5000万订单到集体打折,车企这场“数字游戏”还能玩多久?-有驾

当时我就在后台跟粉丝们开玩笑说,这哪是卖车啊,这分明是在预售通往未来的船票,而且还是人手一张不嫌多的那种。

整个行业都看傻了,但谁也不敢戳破,生怕自己是那个没穿衣服的皇帝,只能跟着一起鼓掌叫好。

然而,皇帝的新衣终究是遮不住风的。

时间快进到今年,前八个月的成绩单一拉,所有人都傻眼了。

除了那么几家还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勉强够着及格线的“好学生”,大部分车企的销量目标完成率,简直惨不忍睹。

大家嘴上还硬撑着,一边咬牙汇报着自己那“战功赫赫”的订单记录,一边却没人敢掀开那块遮羞布——实际销售的疲软和库存的压力,已经像一座大山压在头顶。

尤其是跟去年同期比,很多关键品牌的销量下滑得不是一星半点。

从5000万订单到集体打折,车企这场“数字游戏”还能玩多久?-有驾

你猜怎么着?

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神订单”,一夜之间就成了废纸。

客户们又不傻,谁还能被这种幼儿园级别的忽悠给骗了?

这就好比你追一个姑娘,天天跟她说有5000万个情敌排队等着呢,结果人家一出门,发现大街上连个鬼影都没有。

这不是搞笑是什么?

真正的崩盘,从九月开始。

就像坐上了失控的过山车,销量曲线一头向下,同比数据更是断崖式下跌。

说好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连个响儿都没听到,反倒是等来了一记当头闷棍。

车企们这下彻底怂了,之前那种“订单营销”营造出来的“你爱买不买,反正有的是人排队”的高冷范儿瞬间荡然无存。

现在什么情况?

产能严重过剩,是厂家哭着喊着求你赶紧把车开走。

醒醒吧,朋友们,时代早就变了。

现在不是你等车半年,而是车在等你挑选。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选择,价格战打得比奥运会还激烈,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就敢送全套家电。

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傻乎乎地交个定金,然后回家天天数日历盼着提车?

你以为这只是营销上的失败?

不,这已经演变成了信任危机。

前阵子《齐鲁晚报》不就报道了,两百多位车主联合起来请律师,要起诉车企退还押金。

大家都不想当那个被收割的韭菜,凭什么我的真金白银要为你虚构的繁荣买单?

这种事在国外早就见怪不怪了,叫集体诉讼。

现在咱们国家的消费者也学聪明了,谁愿意吃这个哑巴亏?

订单这套骚操作,除了帮厂商在媒体上多刷几次脸,最终只换来了一纸冰冷的诉状,真是何苦来哉。

压力之下,众生平等。

别以为只有国内品牌在降价求生,就连一向高高在上的BBA(奔驰、宝马、奥迪)也绷不住了,纷纷放下身段,加入了这场血腥的“价格战”。

有些车型给出的折扣,低到你都不敢相信,甚至能打个六折。

这哪是卖车,这简直就是在甩卖,宁可含泪数钱,也比看着库存烂在手里强。

总有人觉得,汽车跟手机一样,是个可以随意更换的电子产品。

但别忘了,汽车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钢铁,它往往是一个家庭除房子外最大的一笔资产。

它要陪你走过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路,这背后牵扯到的售后、维保、质量问题,哪一环是能靠广告和噱头糊弄过去的?

短期的营销手段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流量,可一旦产品本身出了问题,比如刹车失灵、续航虚标,那可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说到底,造车这场马拉松,最终比拼的还是耐力和真诚。

那些靠着“行凶订单”吹起来的虚假繁荣,终究只是个纸老虎,风一吹就散了。

所以啊,下次,再有哪个品牌的老总,在发布会上指着PPT,声嘶力竭地喊出一个让你瞠目结舌的订单数据时,你会不会和我一样,只是会心一笑?

毕竟,真正掏钱买车的,是我们这些熬夜搬砖、精打细算的普通人。

你说,对吧?

讲个笑话,就在不久前,你要是没在发布会上喊出个几十万的订单,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造车的。

那场面,浮夸得像是给华尔街之狼开了个年会,香槟杯里晃荡的不是酒,是泡沫,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我们即将改变世界”的虚假高潮。

我当时就在现场,看着那PPT上比电话号码还长的数字,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片场,这不是卖车,这分明是在瓜分火星地产。

然后,嘣的一声,九月的第一周,这颗吹上天的气球,连个招呼都没打,就直接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炸了。

那份号称承载了5000万梦想的订单神话,成了一堆无人认领的电子垃圾。

销量数据跟跳崖似的,垂直往下掉,别说“金九银十”了,连个铁渣都没看见。

整个车圈安静得可怕,就像考试考砸了的小学生,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一开口,暴露了自己一道题都不会的窘境。

这事儿其实特像当年体育圈的禁药丑闻。

你记得那个百米飞人本·约翰逊吗?

靠着一身科技与狠活,跑出了惊世骇俗的9秒79,全世界为他下跪。

结果呢?

尿检报告一出来,金牌收回,身败名裂。

咱们这些车企,过去一年干的不就是这事儿吗?

订单量就是他们的“合成类固醇”,数据看着是挺唬人,肌肉是挺发达,可那都是虚的,一针下去,高潮来得快,副作用也来得猛。

倒回一年前,那会儿的风气就已经不对劲了。

我一哥们儿在某家新势力的市场部,有次喝酒都快哭了,跟我说他们老板开了个内部会,原话是:“下个季度,订单数据要是没多个零,你们市场部就集体去财务室结一下工资。”

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于是乎,一场心照不宣的“浮夸大赛”就开始了。

你今天说锁单十万,明天我就敢说意向用户百万。

大家都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叫“PPT式胜利法”,仿佛只要数字够大,就能掩盖工厂里机器没转、停车场里新车积灰的尴尬。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病,一种深入骨髓的“数据焦虑症”。

他们表演给谁看?

不是我们这些真金白银掏钱的消费者,而是给那些拿着放大镜看财报的投资人,给那些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

这就像孔雀开屏,比的不是谁的羽毛更漂亮,而是谁的尾巴撑得更大,哪怕后面光秃秃的屁股已经露了出来。

这哪是商业竞争,这简直就是一场集体参与的行为艺术。

可客户不傻啊,现在的消费者,早就被各种P2P爆雷、虚拟币割韭菜的戏码给教育出来了,一个个精得跟猴儿似的。

你跟我说车要等半年?

隔壁那家不仅有现车,还送全险外加一套苹果全家桶。

你跟我玩饥饿营销,我就让你体验一下什么叫真正的“产能过剩”。

于是,我们看到了堪称2024年最魔幻的一幕:前脚还在吹订单破纪录,后脚就被两百多个车主联合起来告上了法庭,要求退还定金。

这记耳光,扇得那叫一个清脆响亮。

信任这东西,就像牙膏,挤出去了就回不来了。

当“订单”这个词被彻底玩坏,变成一个笑话之后,恐慌就开始蔓延。

连一向姿态优雅的奔驰、宝马都坐不住了,开始赤膊上阵,把价格屠刀挥向了自己。

有些车型折扣狠到什么地步?

差不多等于买一送一了。

这已经不是价格战了,这是踩踏事件,所有人都想在沉船之前,把手里的货赶紧扔出去。

其实汽车这东西,跟手机完全是两码事。

你买个手机,不好用,大不了扔抽屉里吃灰。

你买辆车,它可是个会移动的“家”,是你未来十年风里雨里的伙伴。

它的质量、它的安全、它的售后,哪一样是能靠几张酷炫的PPT和几个虚报的数字就能保证的?

当营销的潮水退去,我们看到的,只有一地鸡毛和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真诚”与“品质”。

所以啊,这场闹剧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写好了。

靠着吹牛和忽悠堆砌起来的繁荣,终究是镜花水月。

下一次,再有哪个老板站在台上,唾沫横飞地向你保证一个天文数字时,你会怎么想?

反正我是想好了,我可能会默默打开计算器,帮他算算这牛皮的密度,到底能不能支撑他飞出大气层。

毕竟,咱们熬夜搬砖赚来的辛苦钱,可不是用来给别人的谎言充值的,对吧?

说真的,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这帮搞营销的,脸皮厚度堪比城墙拐角。

我到现在还记得去年某个新能源汽车发布会的盛况,那CEO站在台上,背后PPT上的订单数字像疯了似的往上滚,最后定格在一个足以让会计师当场辞职的天文数字上。

他激动得满脸通红,振臂高呼,底下的人也跟着鼓掌,闪光灯亮得能把人晃瞎。

那一刻,我差点就信了,以为我们马上就要人手一辆电动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

结果呢?

一年不到,这梦就醒了,还是被一盆冰水给浇醒的。

所谓的“5000万订单神话”,现在听起来就像个段子。

九月份的销量数据一出来,那叫一个惨烈,整个曲线图跟心电图停止跳动了一样,直挺挺地往下掉。

之前发布会上吹过的牛,全都成了现在扇在自己脸上的巴掌,啪啪作响。

整个市场安静得像个停尸房,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假装无事发生,但那股子尴尬的馊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这事儿最逗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个人的“骚操作”,而是一场集体的狂欢。

去年那会儿,整个电动汽车圈子都跟疯了一样,比的不是谁家车好,而是谁家PPT做得更炫,谁家订单数字更能扯。

你今天号称十万,我明天就敢说五十万,仿佛手里握的不是订单,是通往纳斯达克的船票。

我一哥们儿,在某家车企干市场的,有次喝多了跟我吐苦水,说他老板的原话是,“订单数上要是少于六位数,这发布会咱就别开了,丢不起这人。”

你瞅瞅,这哪是卖车,这分明是在打一场信息战,用虚构的数字当炮弹,把消费者和投资人炸得晕头转向。

这套路,本质上和健身房里那些嗑药的肌肉猛男没啥区别。

数据(肌肉)看起来确实吓人,威慑力十足,让你觉得“哇,这么多人买,肯定错不了”。

可实际上呢,里子早就被掏空了。

药物的副作用一来,身体就垮了。

而咱们这些车企的“副作用”就是,当真金白银的销量跟不上吹出去的牛皮时,信任就崩了。

消费者又不傻,被坑的次数多了,现在一个个都成了福尔摩斯。

你跟我说车要等半年?

我转头就在隔壁看到现车降价三万还送充电桩。

你跟我玩“稀缺感”,我就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用脚投票”。

所以,当那两百多个车主联合起来要退定金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意外。

这根本不是钱的事,这是尊严的事,是咱们普通人对这种“PUA式营销”的一次集体反抗。

信任这玩意儿一旦碎了,想再拼起来可就难了。

你看现在这市场,已经杀红了眼。

别说那些新势力了,就连以前端着架子的奔驰宝马,都不得不把高贵的头颅低下来,搞起了降价促销。

有些车型的优惠力度,大到让你怀疑人生,感觉不买都对不起自己。

整个市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虚假的供不应求,变成了真实的血腥内卷。

说到底,车这种东西,终究是个“重资产”。

它不是你今天不高兴就能换掉的手机壳。

它关系到一个家庭未来好几年的出行品质和安全。

这种东西,是能靠几句花言巧语和几个虚假数据就能糊弄过去的吗?

营销的烟花再绚烂,也只是暂时的,烟花散尽,最后还是要看产品本身硬不硬。

所以啊,这场闹剧落幕,一点也不冤。

靠着“订单营销”这根兴奋剂打起来的虚假繁荣,终究是昙花一现。

现在,那帮曾经在台上意气风发的CEO们,估计正躲在办公室里,对着那份惨淡的销量报告发愁呢。

就是不知道,下一次,他们又会想出什么新花样来忽悠我们呢?

毕竟,韭菜割了一茬,总还会有新的一茬长出来,不是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