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不装了,摊牌了。
一纸《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征求意见稿,约等于直接拿着大喇叭在所有新势力车企楼下喊:你们那个花里胡哨的“压缩毛巾”式门把手,坏了菜了,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这事儿的核心很简单,文件里规定了两条,刀刀致命。第一,门把手必须有机械释放功能。第二,门把手在任何状态下,都得给手留出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间。讲人话就是,那个平时藏在车门里,需要你做法或者按一下才会“优雅”弹出来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它的修仙之路,被天劫给劈断了。
你不得不承认,那玩意儿确实好看,显得车身像一整块流动的金属,科技感拉满,仿佛下一秒就能开启任意门。车企们也爱死这个设计了,PPT上可以大书特书:“我们为了降低0.001%的风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为了“美学”和“科技感”不惜一切代价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品牌玄学,是给用户的一种心理按摩。会买特斯拉、会买蔚来的人,很多时候就是冲着这种感觉去的,那种“你们不懂”的优越感,那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实世界,它不讲PPT,它只讲物理定律和墨菲定律。
我们来构建一个思想实验。一个雨夜,一辆顶配的电动车,就是那种门把手比脸还干净的型号,不幸出了事故,车身变形,电路短路。那个电动大号充电宝开始冒烟,情况十万火急。救援老哥,我们姑且叫他李师傅,穿着厚重的手套冲了过来。他绕着车转了一圈,然后陷入了沉思。车门,是平的。光滑得像一块镜子。
李师傅怎么办?用意念开门吗?还是跟车上的智能语音说“芝麻开门”?这时候,车里的AI可能还在敬业地播报:“车身流线型设计,有效降低了风阻,为您节省了每一度电。”太阳听了都要一个趔趄。三体人看了怕是都要气活过来,你们地球人的科技树就点在这种地方?
这就是反技术崇拜的终极体现。一项技术的牛逼,不在于它在实验室里有多么酷炫,而在于它能不能应对现实世界里最混乱、最不讲理的场景。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于识别红绿灯,而在于能不能躲开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同理,一个门把手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缩回去,而在于车被撞烂了、泡水了、断电了,你还能不能用最原始的暴力把它拽开。
讲真,我作为一个在北方开过电车的中年人,对这玩意儿早就深恶痛绝了。冬天,洗完车或者下完冻雨,那个所谓的智能门把手被冻在里面,弹不出来。你揣着几万块的手机,穿着上千的羽绒服,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像个傻子一样用手指头抠那个门缝。最后没办法,只能回家接一壶热水,给你的“未来座驾”来一次赛博朋克式的浇灌。这玩意儿冬天冻住的时候,你恨不得一锤子给它砸了!那一刻,你感觉自己不是车主,而是伺候祖宗的仆人。
所以你看,新规定里那个60mm×20mm×25mm的空间要求,简直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它不是一个技术参数,它是一个“为莽夫和紧急情况预留的物理外挂接口”。它承认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关键时刻,一个能让你攥住、能让你发力的东西,比一万个智能芯片都重要。能过,就是能过。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门把手这事儿说得跟修仙渡劫一样,可能有点离谱。但你再想想,好像又没那么离谱。过去几年,整个新能源车圈的竞争,就是一场大型的修仙内卷。大家比的不是谁的根基更扎实,而是谁的法宝更花哨。隐藏式门把手、车载大冰箱、KTV,全都是这种“不务正业”的产物,试图用一些奇技淫巧来绕过核心的三电和安全问题。这是一种工业设计上的自我陶醉和功能上的愚蠢。
现在的市场是什么?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不是你把蛋糕做大,而是我直接把你的餐厅给爆了。当所有人都开始卷价格、卷配置,卷到“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时候,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就成了最先被抛弃的。因为用户被教育了,他们开始回归常识。
说起来,我楼下那辆老捷达的门把手,感觉比我家的防盗门还结实。有时候简单真的不是坏事。
所以,工信部这一纸文件,真的是为了安全吗?是,但也不全是。它更像是一个裁判,吹停了一场越跑越偏的比赛。它告诉所有场上的“造车仙人”:别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了,你们的用户,首先是个人,是个需要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人,其次才是一个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
这场关于“我能把门把手藏多深”的、愚蠢的、昂贵的行为艺术,现在表演结束了。大家可以回家,老老实实造一辆能开门的车了。
就问你怕不怕?挺好。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