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岳这波“血崩式”降价,直接腰斩六万多,听着都让人肝儿颤。
想想当年,大众在国内那可是金字招牌,一车难求,还得额外“供奉”点银子才能提到现货。
如今呢?
一个原本定位中型SUV的家伙,愣是把自己贱卖成了紧凑型的身价,甚至要跟自主品牌掰腕子抢地盘。
这事儿,咂摸咂摸,颇有几分玩味。
你说这探岳,身板不大,肚量也就那么回事儿,配置也乏善可陈,算不上出挑。
要搁往昔,仗着“VW”这块金字招牌,也能混得风生水起,八面玲珑。
可眼下,消费者又不是傻狍子,同样的价码,比亚迪宋PLUS DM-i,纯电续航里程明晃晃地摆在那儿,省钱是板上钉钉的。
探岳的“护城河”,好像一下子就被填平了。
这背后,实则是整个车市的乾坤挪移。
新能源车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配置拉满,智能化加持,更关键的是,还省银子。
燃油车呢?
油价跟坐了火箭似的,噌噌往上蹿,保养维修也囊中羞涩,自然就门庭冷落了。
仅从销量这杆秤上就能掂量出来,去年探岳卖了17万多辆,这个月堪堪破万,这落差,简直是天壤之别。
4S店里,销售顾问跟你耳语,以后说不定就要停掉燃油车这条生产线了,现在卖的都是压箱底的存货。
这话听着,既像怂恿你赶紧抄底,又裹挟着几分有气无力。
毕竟,谁也不敢打包票,燃油车这碗饭还能“滋润”多久。
有人笃定,燃油车加油便捷,无需苦等充电桩,这才是硬道理。
也有些人坚信,新能源车代表着明日黄花,省钱环保,而且驾驶体验也更具未来感。
两种论调,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但如果我们抽丝剥茧,跳脱出“燃油”和“电动”的楚河汉界,便会发现,消费者真正锱铢必较的,是性价比。
同样的付出,谁能提供更胜一筹的体验,谁就能在市场中攻城略地,拔得头筹。
遥想当年,合资车之所以能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技术壁垒。
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总成,自主品牌确乎是望尘莫及。
可时至今日呢?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水准已经不遑多让,甚至在某些维度上还略胜一筹。
与习以为常的认知相悖,合资车竞相折价,并非单纯的“招架不住”,而是市场竞逐白热化的必然走向。
当技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门槛,价格便成了逐鹿中原的关键密钥。
诚然,降价并非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倘若产品自身先天不足,降价也只能是饮鸩止渴,聊胜于无。
就像探岳,车漆娇嫩,内饰用料寒酸,这些硬伤不加以修补,纵使价格再跳水,也难以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坊间传闻,大众的保值率如今跌得惨不忍睹,三年便折损一半身价。
这话听着着实令人倒吸一口凉气。
但细忖之下,这也折射出市场对于燃油车前景的预判。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将症结归咎于“新能源车异军突起”时,是否忽略了合资品牌自身的痼疾?
技术革新乏力、产品迭代迟缓、对中国市场脉搏把握不够精准,这些都是悬在合资品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探岳降价,或许能收割最后一批对燃油车抱有执念的消费者,但更为紧要的是,合资品牌要审时度势,在日新月异的市场格局中找准自身的定位。
否则,纵使降价幅度再大,也终将沦为苟延残喘,徒劳无功。
正如伊始所言,探岳的“跳楼价”,表面上是车企的无奈之举,实则是整个汽车行业风云突变的缩影。
这不仅仅是一场短兵相接的价格战,更是一场关乎技术、关乎品牌、关乎未来走向的竞逐。
而笑到最后的,必将是那些真正洞悉消费者诉求,并且能够锐意进取,拥抱变革的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