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最新款汽车即将问世,预售价定于10万至12万区间……

双11不只是剁手狂欢,这次可能还要“剁车”了。 京东携手宁德时代的换电方案和广汽的造车实力,要在双11推出一款10万到12万元的家用电动汽车,而且只在京东上卖。

听起来像互联网搞事情,也像传统车企被拉着做实验。 你会买吗? 先说最吸睛的部分:这车用的是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技术。

京东最新款汽车即将问世,预售价定于10万至12万区间……-有驾

换电不新鲜,但把成熟的换电方案和广汽埃安现有平台结合,是一次省时省钱的变现方式。 换电速度像加油那样快。

能否解决用户最担心的续航焦虑?很有希望。 京东负责销售和服务,宁德时代负责电池和换电网,广汽造车。

三方配合,看上去像是优势互补的标准范例。 数据角度讲,近年换电相关设施增长迅猛,覆盖的城市在扩展。

用户习惯也在变,大家开始接受“电池不是我的”。 产品方向很务实。 开发团队把注意力放在四件事上:安全、设计、续航和价格。

京东最新款汽车即将问世,预售价定于10万至12万区间……-有驾

别寄希望于豪华配置。 目标是成为城市通勤的好伙伴。

制造方要在车身被动安全、电池热管理以及续航-成本之间找到平衡。 京东则会利用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来决定哪些配置是“必买”,哪些是“可选”。这意味着,标准车能做到更便宜,选配让有个性需求的人花谁的钱就谁开心。

卖法更有意思。 京东把老套路“裸车价+金融”扔到一边,主打模块化增值包。

车身颜色、内饰套件、长期保养、延长质保、换电套餐都可以像拼乐高一样选。 对懒人友好。

京东最新款汽车即将问世,预售价定于10万至12万区间……-有驾

对注重个性的人也友好。 买车像买手机壳了。

卖点是“一站式到位”,省去到4S店讨价还价的尴尬。 至于线上下单后交付流程,京东的物流和本地服务网络会被拿来当卖点。

想象一下:双11晚上下单,次日开始选装配件,几周后上牌交付——对剁手党来说有很强的氛围感。 这套模式的争议同样明显。

一个问题是:电池和整车的产权怎么划分?如果电池由宁德时代统一管理,二手车残值怎么算?另一个问题是:换电站的覆盖能不能跟上销量爆发的速度?目前换电在部分城市扩展快,但乡镇和偏远地区依旧短板。 售后体系怎样适配?线上卖车能否保障线下体验和信任?这些都是阻碍普及的现实难题。

把这件事放在行业大趋势来看。 互联网公司做汽车的案例越来越多。

京东最新款汽车即将问世,预售价定于10万至12万区间……-有驾

它们带来的是渠道、数据和用户体验的革新。 传统车企则在造车工艺和产业链上占优势。

电池厂商掌握能源端。 三方合作,本质是把各自的强项合并成一个产品力更强的组合。

能不能真正改变市场规则,取决于执行力和各方的长期协同意愿。 举个生活化场景:工作日早高峰,你的车自动跳到最近的换电站。

10分钟换好电,你继续赶地铁早上晚点的那趟。 周末想改外观?直接在JD店铺里选套件,周中去体验店装上。

京东最新款汽车即将问世,预售价定于10万至12万区间……-有驾

这种场景听起来美好,但要跑通,供应链、门店、换电站、保险和金融服务都得无缝对接。 我个人认为,这种模式有两股力量在拉敲市场:一是消费方式的互联网化,二是能源体系的网络化。

只要换电标准化程度提高,售后体系跟上,线上渠道的成本优势会被放大。 对普通家庭而言,十几万元的价格区间非常敏感。

能否用“套餐化”方式把花费分散开,可能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 总结一点现实可行的观点:如果你常在城市里跑短途,追求高性价比和便捷服务,线上购车加换电是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若你关心二手残值、远途出行和换电覆盖,可能要观望一段时间。 这个计划有潜力,也有风险。

它会加速线上卖车的普及,也会把换电推广推上新高度。 你会在双11考虑在京东上买车并选择换电套餐吗?为什么会或不会?欢迎说出你的理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