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话不能说得太满,事不能做得太绝,凡事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年轻气盛的时候,谁没说过几句“舍我其谁”的大话?
可真到了社会上,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了,才懂得什么叫谦虚,什么叫敬畏。
这个道理,放在商场上,尤其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适用。
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说他像是上演了一出“变脸”大戏。
几年前,他还是那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说“在中国市场超过特斯拉没什么难度”的行业领袖;可现在,他却在直播里态度温和地表示,“特斯拉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是行业的先锋,我们从它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前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让不少网友感慨,真是“被现实磨平了棱角”。
那么,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李斌真的认怂了,还是他有了更高明的生存智慧?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
时间倒退回五六年前,那时候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一片充满机会的蓝海。
特斯拉作为第一个把电动车做成全球爆款的品牌,带着耀眼的光环进入中国,就像一个班里突然转来的学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它身上。
而李斌和他的蔚来,就是那个站出来公开叫板的本土“尖子生”。
为了让蔚来这个新品牌迅速站稳脚跟,建立起高端、自信的形象,李斌当时采取的策略就是“高举高打”,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最强的对手——特斯拉。
他的发言,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发炮弹。
他公开嘲讽,说大家“不要捧特斯拉的臭脚”,这话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接着,他从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蔚来凭什么能“吊打”特斯拉。
首先,他说蔚来的用户服务是顶级的,比特斯拉那种相对简单直接的模式要好得多,能给车主带来无与伦比的尊贵体验。
其次,他把蔚来独创的换电模式捧上了天,说这是特斯拉“想做也做不了”的核心技术壁垒,解决了用户的充电焦虑,是真正的“护城河”。
最后,在品牌定位上,他更是放出了狠话,说特斯拉的目标是成为像大众汽车那样的普及型品牌,而蔚来要对标的是奔驰、宝马、奥迪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效果确实很明显。
李斌成功地为蔚来塑造了一个“国货之光”的形象,一个敢于向世界巨头亮剑的勇士,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第一批忠实的用户。
在那个阶段,这种自信甚至是有些狂傲的姿态,对于一个初创品牌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然而,商场如战场,光有豪言壮语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是要靠实打实的销量和利润来说话。
时间来到了2024年,市场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看看销量榜单,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特斯拉的Model Y和Model 3两款车型,几乎常年霸占着中国纯电动车销量榜的前几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街车”。
而曾经立志要对标BBA的蔚来,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销量规模上,与特斯拉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更关键的是财务状况,根据蔚来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司实现了120亿元的营收,但净亏损却高达69亿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蔚来每卖出一辆车,不仅不赚钱,还要承担巨大的亏损。
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反观特斯拉,尽管身处被所有车企围攻的价格战旋涡中,但它凭借着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品牌号召力,通过降价、保险补贴、免息贷款等一系列灵活的营销手段,硬生生地守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技术层面,虽然蔚来坚持的激光雷达方案和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孰优孰劣还在争论不休,但特斯拉最新硬件平台HW4.0展现出的强大算力,已经让业内人士感受到了巨大的技术压力。
现实就像一盆冷水,结结实实地泼在了李斌和蔚来的头上。
曾经引以为傲的换电站,虽然建了三千多座,耗费了超过四百亿的巨额投资,但至今未能形成一个清晰的盈利闭环,反而成了沉重的资产负担。
面对这一切,李斌不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当他再次面对公众,说出“特斯拉是行业的标杆”这样的话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认输”,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尊重。
李斌态度的转变,其实是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阶段变化的缩影。
如果说前几年是“增量争夺”,大家比的是谁的故事讲得好,谁的声量大,那么现在,就已经进入了“存量厮杀”的阶段。
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多,技术和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
李斌自己也清醒地预言,未来几年将是惨烈的淘汰赛,市场上最终可能只会剩下不到十家主流品牌。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企业的第一要务,都是“活下去”。
2019年蔚来濒临绝境时,有合肥国资伸出援手,但今天,他必须向资本市场证明,蔚来有能力依靠自己“造血”,而不是永远依赖外部输血。
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李斌后来的种种行为了。
他的发言变得务实、谦和了许多。
当有网友拿竞争对手的车型来提问时,他不再是冷嘲热讽,而是大方地表示“不管买哪款车都很不错,两个都买更好!”这种开放的心态,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
在战略上,蔚来也开始从“单打独斗”转向“合纵连横”。
它不再把换电网络当成自己独享的壁垒,而是选择与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合作,共同把网络做大做强,甚至开始向其他车企开放。
它也把自研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向全行业开放。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一种生存智慧的升级:当无法一家独大时,就努力成为生态的构建者和主导者,让更多的人加入自己的体系,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放下身段,直面现实的,又何止李斌一人。
小米的雷军在造车之初就坦言,小米汽车与特斯拉相比,还有着五到十年的差距。
李斌也为自己早年间一些关于燃油车的过激言论反复道歉。
这些曾经站在云端的大佬们,如今都变得更加脚踏实地。
他们深刻地明白,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豪言壮语,它只相信刻在财报上的销量和利润。
成为一个备受追捧的“网红”,远不如带领企业穿越周期、安然无恙地活下去来得重要。
李斌的这场“变脸秀”,与其说是个人风格的转变,不如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在残酷的商业现实面前,所做出的最理智、也最必然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