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UNI-K这台车,也算是长安曾经捧在手里的“高端序列门面担当”,如今却成了投诉榜上的高频选手,销量不到千台,投诉倒是三位数起跳,怎么看怎么让人一头问号。
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翻出车质网的数据,这个榜单很诚实地把UNI-K送到第八名,还不是“客串”,连着三个月都在榜单里头盘桓,说实话这种“持久战”一般品牌谁都不愿意玩——你想啊,月销售才不到一千台,投诉数却三三两两凑到百来个,背后得是多少车主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但这里面真正出戏的不光是数字,一堆UNI-K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升级难、变速箱“起飞”、影音系统半死不活,甚至连窗户升降都出毛病,说白了,有些毛病不出则已,一出就让人觉得“是不是买贵了”。
其实问题最闹心的,还得数那个系统升级——说是狗皮膏药还真不夸张,黏上了就是撕不掉,从2021到2024款,无论燃油还是混动,每个版本都多少沾了点边。你说升级没下文,那还算“冷处理”,可这车机还能莫名其妙卡死,导航信息老掉牙,盲导路线跟实际路况八字不合,这就相当于你手机用着都卡,还指望导航带你冲浪,结果一脚踩下去,车机黑了,路也糊了,心就更烦。
有车主自己现身说法,他的2.0T卓越型,导航版本跟青铜时代有一拼,提示“内存不足”,可人家哪敢乱装软件,就是原厂出厂那一套,系统自己死机还得反复重启才能活过来,车机仿佛中了病毒,还不是什么好病毒。死机黑屏,有时候甚至影响驾驶安全,这不但让人头疼,还让人怕。
另一个车主,新款都买了,2024年2.0T悦尚型也没逃离同款困扰,系统还是“岁月静好”,导航慢得像掉帧动画,规划起来路线光怪陆离,车主都快开始怀疑人生,说好的科技引领,怎么感觉被时代遗弃了?
更绝的是,这些人不是个例,吐槽的、投诉的瓦片似的铺开,仿佛买UNI-K都自带一种“投诉Buff”,投诉榜单前排的“常客”有人羡慕过吗?要我说,谁沾上都得犯愁。
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集中在信任上。买这车当时图啥?长安高端序列,UNI系列旗帜鲜明,说是要冲高端,服务品质甩出老家伙好几条街。当年还有科技buff、品牌光环加持,营销文案堪比诗人,消费者买单不是没道理。可现在你看,长安的资源怎么分配的?新品牌趣事多,把服务、研发、升级都往新能源新势力塞,老序列渐渐成了边角料,UNI-K这种曾经的品牌门面,现在竟然被战略性遗忘,苦了那批当年想体验“高端”的用户。
这个事怎么看怎么像青春剧里的“大型背刺现场”。用户本来是头批信徒,冲着“高端”来,结果等着升级方案和后续服务,却发现长安自己早换了新队服把热情全投给“深蓝、启源”那些新能源品牌。UNI这块牌子,能动的都去了新秀,小兄弟被丢在“边缘业务区”,维护、迭代叫停,没人理会。差不多的意思是车主花钱买了信仰,长安掉头去忙别的,信仰成了足球,看谁踢得远。
你说投诉问题堆积,这都算小头了,怕的是厂家主观态度,长安这架势就是“你管怎么反馈,我就当没听见”。OTA升级承诺成摆设,车机卡顿不解释,技术支持成了自家热搜。媒体大V想帮车主发声?不好意思,投诉下架文章视频,堵嘴才是解决之道。这种操作,和打工人熬夜加班却被领导视而不见一个味儿,冤得很。
其实长安本身是国资底子,用网友话说“国资背景往往是用户维权最后的底气”,企业有体量,厂家有资源,是不是应该多点责任感?可偏偏这些最基础的服务和回应,被甩在角落,车主追着问题跑,厂家在新能源舞台上玩起自己喜欢的新花样,怎么看怎么“割韭菜”。
这里多说一句,UNI-K不是奇葩,燃油车的艰难处境已经众所周知,新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可不能说谁新谁酷谁受宠,老用户就应该被忽略吧?要知道,这年头口碑比利润还值钱,买车图个放心,花大价钱还得学会“自救”,难怪大家说心寒。
那你说,这整个投诉事件怎么收场?其实很简单,现在的形势已经摆在明面上了,隐患是肉眼可见的:投诉高发、“销量—投诉量”匹配度逆天,服务缩水,技术冷却,用户怨声载道。最离谱的是,车主维权都要学点发声艺术,厂家的官方渠道成了“消音室”,大V发声被投诉、被撤稿,说白了,这真不像一家负责任的国资企业该有的样子。
其实价格贵不算离谱,科技感弱也能慢慢补足,问题是,车主等的是“解决方案”,不是被晾在一边的棋子。这种“弃子”打法,不仅让人陷入信任危机,连带着也让品牌高端化之路变成了“高空走钢丝”,脚下一虚就是万丈深渊。
说句大实话,长安现在的选择颇有点“饮鸩止渴”的苗头。把第一批支持者晾在外头玩孤岛生存,既让品牌形象受伤,也让后来者望而却步。新能源转型谁都理解,但治理老车主问题才是立业根本。毕竟长安蒸蒸日上不是靠一时热点,是靠老用户一口口挖出的口碑,谁不珍惜这些“早期信任票”,未来的舞台能否走得稳当可不好说。
很多时候,车主的维权并不是要闹掰,大多数人只想得到一个体面的服务回应,“升级”也好,“维护”也好,甚至技术妥协也能接受,哪怕窗口留一线生机,消费者都能退一步。但封堵发声、冷处理投诉、资源一刀切,都像是在往自己品牌信用里灌沙子,这种做法说实话,挺让人心凉。
想象一下,如果长安从一开始就把UNI-K用户当回事,主动沟通,及时反馈,哪怕一时技术没突破,也能给个说法,至少让车主觉得没有被放弃。这样的企业才配得上国资企业的责任标牌,也才能带领品牌真正在新赛道上冲刺。如果还是这样“资源抢跑,口碑流失”,只怕高端化和新能源这两条线都走不远,最后还得被贴上“只认新产品不顾老用户”的标签。
回头看,其实谁没在风口里投过技术、品牌、创新?转型是好事,可把老车主赶到情绪角落就不太地道。科技升级不是说说而已,OTA不是摆设,产品维护也不能随缘,“第一批相信你的用户”才是品牌真正的基石。长安要点子、要发展、要创新,全都没问题,但能不能给老车主一个温暖回应,让这些辛苦吐槽、坚持投诉的人觉得没有被彻底抛弃?
话说回来,买车不是买彩票,服务不是盲盒。长安想当“国之大厂”不差这个气量,UNI-K想要扎根高端市场也不能靠价格和宣传。现在的问题,大家都看得清:投诉榜高居不下、系统升级没下文、媒体维权也被堵嘴,用户心里有苦说不出。不如趁这风头没彻底爆炸,厂家主动出击,解决根本问题,给车主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守护好这批宝贵的“支持者”。优化技术,保障服务,放宽渠道,让维权不再成为车主和厂家的“斗智斗勇”,大家一起重新拉回信心。
那说到这,你怎么看待长安UNI-K这个“投诉怪圈”?如果你也是UNI-K车主,有什么亲身体验或者奇葩经历?欢迎在评论区敞开心扉,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