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

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汽车对于驾驶过的人来说是一种资深的证明。在那个时候,汽油价格仅为0.77元/升,柴油则是0.44元/升,多数车辆属于国家机关,节省油耗是当时的重要课题,驾驶员能够调整气门和控制发动机的怠速,经常清理化油器以维持车辆性能稳定,那时候的驾驶员对车辆的关爱如同珍宝一般。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1、波罗乃兹被开玩笑称作“半拉奶子”或“拨拉奶子”,它是东欧破车中的一员,其他还包括拉达、莫斯科人和达契亚。作为出租车的波罗乃兹,由于其后置发动机散热性差,夏季常常需要打开后备箱门以避免发动机过热停机。开这样的车前,检查携带的工具是必须的,后备箱装满了工具。如果能出车一趟而不需修车,那将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在不讨论这些车的性能的同时,它们的外形还是颇具特色。尽管频繁小故障,但维修相对简单。最大的不便是夏天没有空调,不得不光膀子、围着毛巾开车,仍然是汗流浃背。在那个年代,只要拥有一辆车,在中国就已经是豪车待遇。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2、上海760有两个化油器。驾驶过老上海牌车的人知道,其前重铁可以大大改善减震效果,坐起来非常舒适,但油耗较高。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这款车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技术落后。上海760被视为上海的荣耀,虽然耗油但乘坐舒适。80年代中期,工资月收入仅50元,而这车售价高达9万元,可比拟现在的豪车。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3、伏尔加的油耗极高,旧款伏尔加作为高官用车,在国内引入后改作出租车使用,档次略低于皇冠。优点是坐感舒适,暖风效果好;缺点是空调需后装,夏季容易发热。伏尔加在当年是非常抢眼的车型,发动机声音虽大,但悬挂系统柔软,乘坐体验佳。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4、吉普车212在冬季启动困难,在夏季则极热。尽管安装了后加的安全带,但宽度仅有手掌大小,实用性不大。80年代末,国产小车仅有几款,包括BJ212、BJ121等。212被视为平民车型,亲民且带有情怀。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5、菲亚特126P被戏称为臭虫车,采用摩托车风冷发动机,因此前端无进气口,外观与现代电动车极为相似。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6、红旗CA770是部级干部专用车,曾偷偷驾驶过,其轮胎与北京130相同,驾驶时需手动换挡,方向反应迅速,发动机动力强劲,一踩油门即刻加速。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7、奥迪100在86年由上海大众首次组装,代表了当时国内高端汽车的制造水平,后由长春继续生产。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8、解放CA10驾驶需具备高超技巧,尤其是在驾驶含拖车的情况下,需要精准操作以应对各种驾驶挑战。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9、雪铁龙的流线型设计在80年代初作为出租车引人注目,其高级悬挂系统使得车辆在启动时车身会略为升高,造型前卫。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10、拉达虽然机械性能一般,但外形简洁流畅,属于当时的优质车型。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11、上海581三轮车,作为当时的实用交通工具,被广泛用于城市运输,其独特的设计和实用性使其成为记忆中的标志。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驰骋的十二款老车,开过4种的人少之又少-有驾

12、东方红28拖拉机广泛用于农业和运输,以其强劲的爬坡能力和实用性著称,在农村极受欢迎,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深度好文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