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和小米这波对阵,看到这里我都觉得有点莫名的荒诞。特斯拉那天突然上线大促,五年零利息、保险补贴、充电优惠,几乎把利润都要让利来回补短板。这操作一看就知道,这次是真的慌了。不是说,之前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风头正劲吗?Model Y销量半年就突破了24万台,超过很多传统合资品牌一年的销量。结果呢,小米新车YU7还没正式交付,就闹得沸沸扬扬,单天就卖出24万台。这什么概念?这不是宣布破坏市场秩序,是在告诉你,年轻人买车不只看品牌,更看性价比。
我昨日翻查资料,路透社报道指出,小米SU7上市后,几周时间内订单快速攀升,从官方的数据来看,订单量已经超过了预期的几倍。流通渠道也反映,很多城市燃爆预订,有地方订单排到几个月后才能交。之前大家还在猜,小米是不是冲着价格去,结果看看销量,明明是在用“价格战”打爆你特斯拉。你坐着等新优惠,消费者早就跑到价更实惠、交付更快的品牌去了。去年到今年,小米在汽车市场的动作特别快,去年刚推出打价格大旗的SUV,今年又是电动轿车,手里的牌不断变,把布局安排得比特斯拉还要精。
说句实话,特斯拉还能靠“技术”撑住一时半会儿,但这次明显反应出了焦虑。特斯拉的反应其实也挺矛盾,价格优惠真的是出于不得已,毕竟市场份额一年比一年缩水,据我查到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跌到20%以下,而小米通过价格和交付速度抢占了不少原本属于特斯拉的客户。再加上,像南方某地最近的销售数据,几乎每个电动车展厅都能看到“小米新能源”展台,客户排队试驾的局面也不是空穴来风。
你说,一个品牌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把销量做得这么猛,难道只是靠价格战?我觉得不是,关键在于用户试用之后的反馈。你去看一些试驾视频,很多年轻人都说,小米这车“几乎没啥毛病,配置比大部分合资品牌还实在”,还便宜个几万块。这不就是市场在变的吗?价值感在攀升,谁能用得起、用得满的才是真硬道理。你再回头看看特斯拉,虽然依然是认知度最高的品牌,但消费者对“贵”有点疲惫——尤其是在疫情后,钱更难赚了。
我想,特斯拉拼命降价或加码福利,无非就是在硬撑,是在拉最后一根稻草吧。可是市场上对“价格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年轻消费者不缺钱,但更在意性价比。就像我朋友们说的,买车不再是彰显身份的事情,更像是“用得舒服,划算”才是真王道。小米那些销量,表明年轻人其实早就对特斯拉们的“价格”开始产生怀疑。难怪业内有分析指出,未来竞争会向“全场景生态”转变,价格只是入口,谁能打造出真正用得顺心的技术和服务,谁就可能赢。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技术布局和渠道供应链的问题。之前有人说,小米就是个“看起来会打价格战的公司”,但其实若从供应链管理和技术创新上来看,我觉得他已经在悄悄追赶。去年我查到的数据显示,小米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逐步增强,尤其在电池、电控方面,已经开始和一些芯片制造商合作定制,逐渐突破供应瓶颈。反观特斯拉,虽然在自动驾驶和续航方面仍然领先,但它早期的“靠科技”、品牌溢价部分正被新势力蚕食。市场不再单纯是“科技领先”,还要“用得顺、划得来”。
你要说,这场仗有多复杂?简单说就是:两个硬核都在焦虑。特斯拉的品牌认知度、用户基数还是硬核,但跟不上新的潮流节奏;小米追得快,价格低,交付快,用户体验真的是在稳步优化,一步步把市场份额蚕食进去。你去年华为也一口气进来抢市场,今年看起来,小米这波是真的要打出一片天地。
反正我就想问,等到谁的用户会更“愿意花钱”?那份“品牌信仰”还能扛得住所有降价诱惑吗?还是说,市场已经慢慢变成“谁能比价,谁赢”的战场了?这条路到底有多远?真希望别再用“技术创新”当挡箭牌,这次真看明白了,剩下的比拼,还得靠你我用脚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