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王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三年前精打细算省下3万元买的国产“性价比神车”,如今竟要自掏4万元维修锈穿的底盘。当他气愤地找到4S店时,对方只冷冷回了一句,“出保了,环境问题,自费处理。”
这并非个例。多少车主发现,爱车刚过质保期,车门边角就开始渗锈,底盘悄然腐烂,二手车贩子远远瞥见就摇头拒收。一句“正常老化”,一句“环境潮湿”,就成了车企推卸责任的万能挡箭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句“生锈是良心问题”,直接撕开了某些国产车的遮羞布。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生锈并非工艺能力不足,而是设计缺陷和企业良心双重问题的体现。这话瞬间点爆了舆论,许多人惊呼:终于有车企老板敢说真话了!
为什么国产车容易生锈,拆开车身一看,答案再清楚不过了。同价位的丰田RAV4用镀锌钢板,某些国产神车却用普通冷轧板;合资品牌电泳涂装做12道工序,一些国产车直接砍到8道,省下的成本,都成了价格战的弹药。
材料选择的背后,是赤裸裸的成本算计。数据显示,使用普通冷轧钢板与镀锌钢板的成本差异可达每吨2000元,一辆紧凑型轿车仅材料成本就能省近千元。当车企为了抢占市场拼命压缩成本时,防锈这种“看不见的品质”自然首当其冲。更要命的是设计上的“偷懒”。某些国产SUV翼子板接缝处存积水,车主实测“三天不干”,部分车型侧裙边根本不涂防腐层,雨水一泡直接从内锈穿。修车老师傅一针见血,“锈从里面烂,等你看出来早没救了!”
2024年乘联会统计显示,10万元以下车型占自主品牌销量的63%,而这个价位段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是质量的两倍。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将成本压到极限,防锈这种隐性品质就成了牺牲品。
恶性价格战的恶果已经显现。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价格战已让全行业损失超1700亿元。
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则可能面临“三年残值暴跌、售后无门”的陷阱。魏建军痛批部分车企为追求短期销量和资本利益,不惜降价超10万元销售,直言“任何工业产品降价幅度超过成本极限,必然导致质量危机”。他以某车型从22万元腰斩至12万元为例,质问“这样的降价如何保证安全性”
监管的缺位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对比日本神户制钢造假案1亿日元(约600万元人民币)的处罚,美国对日野汽车排放造假开出16亿美元罚单的案例,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对同类问题的最高罚款仅为产品货值金额的10%。
监管威慑力的缺失,使得企业违法成本远低于质量提升投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用镀锌板国产化率已达85%,但主机厂采购价差策略导致优质材料难以渗透至中低端车型。上游供应商坦言,“不是造不出好钢板,是车企采购部拿着计算器砍价时,第一个删除的就是防锈项。”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已经显现。2024年超4000家4S店倒闭,新能源车企亏损成常态,印证了“价格战不可持续”的判断。
在一片降价潮中,长城汽车选择“不跟跑”。2024年,其净利润逆势增长80%,海外销量猛增43%,新能源车占比突破26%。魏建军坦言,“宁可跌出销量前十,也要走技术投入的正道。”通过采用双面镀锌钢板(镀锌层厚度达行业平均1.5倍)、引入360°旋转电泳技术确保车身内腔涂层全覆盖、进行严苛的盐雾试验模拟10年使用环境,长城证明了“不靠降价也能赢市场”的可行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