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到浦东,20分钟,未来出行新篇章

最近,上海的朋友们可能都听到了一个让人有点不敢相信的消息:从嘉定到浦东机场,居然只用了20分钟就到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怎么可能?

就算一路绿灯,开火箭也得一个多小时吧。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它千真万确地发生了。

嘉定到浦东,20分钟,未来出行新篇章-有驾

这并不是什么秘密的军事行动,而是一次公开的低空载客航线试飞,它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出行方式可能真的要迎来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

咱们先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事情发生在上海的嘉定区,这里是咱们国家有名的“汽车城”,上汽大众的老家就在这儿,整个区都和汽车产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就在前不久,嘉定区的上海国际汽车城上空,一架能够载人的飞行器起飞,目的地设定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是一家叫做林洋航空的公司。

在这次成功试飞的背后,是嘉定本土的一家科技企业,叫上海安济慧创,和林洋航空正式“牵手”,宣布要一起搞一个“陆空立体交通创新联合体”。

说白了,就是地面跑的汽车和天上飞的飞行器要联动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交通网络。

从嘉定到浦东机场,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大概是50公里,但我们平时开车,导航软件给出的路线至少是60到70公里。

在上海这样一座交通繁忙的特大城市里,这几十公里路程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

不堵车的情况下,一个半小时算是快的;要是赶上上下班高峰,两个小时能到就算运气好。

而这次试飞,只花了20分钟,换算下来,平均时速超过了150公里,而且是点对点直线飞行,完全不受地面红绿灯和拥堵路况的影响。

这种效率,简直就是对传统地面交通的一次“降维打击”。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有一连串的疑问。

这是什么“神仙”交通工具?

嘉定到浦东,20分钟,未来出行新篇章-有驾

是直升机吗?

安全吗?

我们普通人什么时候才能坐上?

价格会不会贵得离谱?

首先,这次飞行的主角,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大块头”直升机。

直升机虽然也能垂直起降,但噪音巨大,维护成本高,不太适合在城市里大规模普及。

这次试飞的飞行器,更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为eVTOL的家伙,它的全称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用大白话讲,它就像一个装了好多螺旋桨的“空中电动汽车”。

它不需要长长的跑道,可以在楼顶、停车场这样的小块地方垂直起飞和降落,非常灵活。

而且因为是靠电池驱动的,所以飞行时的噪音比直升机小得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影响也更小,更加环保。

那么,为什么这件开创性的事情会发生在嘉定?

这背后可不是偶然。

嘉定作为中国的“汽车城”,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零部件供应,样样齐全。

而我们刚才提到的“空中电动汽车”,它的核心技术,比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实现自动飞行的智能驾驶技术,这些都和现在最热门的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高度重合。

可以说,造飞行汽车的企业,就是在给汽车插上翅膀。

嘉定到浦东,20分钟,未来出行新篇章-有驾

让拥有深厚汽车工业基础的嘉定来孕育这个新产业,简直是顺理成章,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里的企业懂得如何进行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也懂得如何把复杂的智能系统做得既可靠又好用。

这次合作的两家公司也很有看点。

安济慧创这家公司,背后有上海国际汽车城和同济大学的支持,可以说是既有产业资源,又有顶尖的科研头脑。

它负责整合资源,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而林洋航空,则是实打实的“飞行专家”,它不仅是上海市第一批获得低空经济政策支持的企业,而且在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方面也很有积累,这正好能为耗电量巨大的飞行器提供强大的能源保障。

一个有地盘、有头脑,一个有技术、有执照,这样的组合,就是奔着把梦想照进现实去的。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安全。

毕竟是要载人的,安全绝对是第一位的。

这种新型飞行器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把安全放在了最高优先级。

比如,它通常会设计多个螺旋桨,即使其中一两个在空中发生故障,剩下的螺旋桨也足以保证飞行器平稳安全地降落。

它的电池系统和飞控系统也都有多重备份,就是为了防止任何单一的故障点导致危险。

更重要的是,未来这些飞行器不会是各飞各的。

天上会有一套像地面交通指挥中心一样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统一规划和调度每一架飞行器的航线,确保它们之间保持安全距离,有序飞行。

从设计理念上讲,它的安全系数是要远高于我们现在人类驾驶的汽车的。

嘉定到浦东,20分钟,未来出行新篇章-有驾

那么,我们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像打网约车一样“打飞的”呢?

这确实还需要一些时间。

一次成功的试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是法规政策需要跟上,比如哪些地方可以飞,什么时间可以飞,出了事故责任怎么认定,这些都需要明确的规定。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里需要建设足够多的起降点,就像现在遍布各处的充电桩一样。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成本。

在商业运营的初期,由于产量小,技术成本高,坐一次“飞的”价格可能不会便宜,更可能先被用于高端商务出行、机场摆渡或者紧急医疗救援等对时间要求极高的场景。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保持乐观。

参考我们国家在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路径,一旦技术成熟,形成规模化生产,成本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

有专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左右,中国的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万亿级别。

当市场足够大,参与者足够多,竞争足够充分的时候,相信“打飞的”的价格会变得越来越亲民,可能只比地面上的专车贵一些。

到那时,花一点钱,节省一两个小时堵在路上的宝贵时间,相信对很多人来说会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这次嘉定的试飞,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展示,它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中国正在“低空经济”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全力加速。

我们看到,嘉定区不只是促成了一次飞行,它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和顶尖大学合作建立研发实验室,引进国家级的航天科技企业集群,甚至还建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同时涵盖自动驾驶和无人机领域的专业培训基地。

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是在系统性地布局未来,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聚集、再到人才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用科技创新来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从天上掉下来的快递,不再拥堵的救护车,从城市上空掠过的观光飞行器,这些曾经只在电影里出现的画面,正在因为这样的努力而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