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关注车圈的消息挺多的,尤其是这次小米召回的新闻,感觉比预想的还要沉重点。你知道,去年小米刚推出SU7标准版,看着它那样子,几乎就是个科技感爆棚的电动车模型。结果没想到,短短一年半,就遇到安全隐患的事。我倒觉得,很多人没留意到这个隐患其实是在去年那场高速事故之后被放大,背后折射出这个行业的套路——技术的突破与风险的控制。
我记得那次事故我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低声说:这车不要太自信,连自动驾驶都在闹腾,实际体验差别就在那几秒。那种时候,关于智驾的局限性我早有感。你试想,小米从一开始就打算用软硬结合的智驾,要把算法和感知做得完美,背后供应链的配合就是个大问题。比如传感器的质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零件,出了问题会导致整车认知失误。那次高速事故,就是传感器在极端条件下把停车线误判成了前方障碍。这个问题其实我猜测不一定只在小米的车型上,估算(体感)可能有10%-15%的可能性,行业内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买车最在意的,其实就是安全。某个厂家花了多少钱研发某项技术,没啥用。如果不能保证稳定性,不如放下虚胖的豪华硬件,踏踏实实做点软件或硬件的耐久测试,这才是靠谱的。
对比一下,小鹏的召回也是安全相关,但硬件故障,比如转向助力失效。你知道,机械方面的问题就像家里的水管爆裂,突然而来,修起来很麻烦;软件问题则像手机里那点误导弹窗,偶尔弹出,但一旦出事,后果可能比机械故障还大。机械故障容易看得见、摸得着,修起来也较直观。而软件闹出了问题,灯一亮,系统死机,那就像心脏突然停跳,一秒钟变成两次踩油门,三次点火能不能救回来就看技术真功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个细节:这些召回范围内的车,都是中年的车龄(估算不到也不远),就像老房子一样,逐渐跑老,问题也就慢慢暴露出来(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刚推出来的新车,出现问题还算正常,毕竟市场验证需要时间。但问题是在第一年都不主动,就等到事情升级后才被动处理,这样的节奏,难不成就是想赶市场快感?还是说,出险后的补救成本比预案更高?
我真不知道,小米为什么等到半年后才召回,难道真是怕影响品牌?还是实在没办法快速找到致命点?不过我猜,可能还是他们那套软硬结合的体系,检测不到极端场景,软件升级(OTA)也是个折中方案,反正也算临时应急。
喂,你觉得机械故障和软件故障,一般哪个更致命?我一开始觉得机械更死板,因为直接影响操作,但经过这些案例,我开始怀疑软件的隐形风险:倒车影像误导、智驾误判,再乱点一通,后果也是大事。
我还注意到,小米的这个召回不是主动的,是应调查才做的,这倒提醒我,很多公司其实知情不报,觉得隐患不是明显即危。而按照监管的节奏,早在去年或去年年底理应早早把问题暴露给公众,却选择忍着。这是不是说明,行业内的应对机制太过缓慢?还是说,某些企业怕丢面子?
你们知道吗,比如宝马2024年都被官方点出过10次召回,像是走过场的制度,像空气悬挂漏洞都叫技术升级,实则是守法表演——我就纳闷了,国外企业也是面对责任,但总归至少会主动几次。反倒国内一些企业,偏爱被动应急,一旦出现事情,就操纵、隐瞒,最后变成全民惊吓。
你说,行业到底还需要多少血淋淋的教训才能真正弹醒那些只看短期利益的厂方?对了,你觉得安全第一是不是只留在口号上?我试着算了下百公里耗油(不考虑充电成本):一台车若出事故,至少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潜在伤亡,这点无疑比维修几个零件更让人心惊。
有人问我,车企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其实我觉得,哪有一辆车能保证百分百安全。真正能做的,就是像米、像小鹏那样,提前把潜在风险挖出来、曝光在前。换句话说,就是主动透明,而不是事到临头才丢出一个召回。
还有个点,我一直纳闷,小米那个软件升级到底够用吗?看似简单的升级,背后隐藏的,是多复杂的传感器数据校准、算法验证、形态适配问题。想象一下,一个软件调试,如果出差错,很可能会演变成推波助澜的事故,于是我猜,也许今年后半段,整个智驾安全会成为行业的重点。
我突然又想到:汽车这个行业其实挺像家庭厨房的,硬件是锅碗瓢盆,软件就是调味料。调味料放多了,菜就变怪味;放少了,也不香。咱们是不是经常忽略了调味料的标准?又或许说,没有耐用的调味料,任何技术都像用料不足的菜,吃着不安心。
说到这里,我似乎得问个问题:你会不会在意一辆车的安心程度,远超过它的颜值或配置?不过小米这次的召回,倒让我有点期待它的反应速度。我也在想:修修修补补,能不能变成它们真正的技术底蕴?还是只是一场虚惊。
这风吹来窗外,小孩的笑声飘远。下一次,某个软件小漏洞会不会变成烂摊子?这东西没办法一刀切,哪天你我都能在安全边缘滑一脚。车子安全的界限,其实就是那点不可控的临界点——当然啦,这也许只是我一个人多想了。
你说,未来的汽车会不会变得更像自动驾驶的家庭座椅——一切由电脑说了算?还是我们还是要得靠人个感觉的那点判断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