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百台小米YU7新车涌入二手市场?

当人们还在为小米YU7上市首日惊人的订单量而欢呼时,另一幕景象却悄然上演:近百台准新车涌入二手市场,以加价1万至2万元不等的价格被迅速转手。这并非简单的市场供需失衡,而是稀缺性诱惑下消费者非理性消费的缩影,更深层揭示了品牌可能面临的信任危机与“黄牛经济”常态化风险。
新款YUZ电动汽车发布会现场展示两款新车型

小米YU7自6月26日发布以来,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超28.9万台,市场热情空前。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长达数月的交付周期。标准版预计53-56周,Max版也需33-36周。正是这种漫长的等待,催生了二手市场的“溢价现车”。懂车帝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全国在售二手小米YU7已超80台,挂牌价普遍高于官方指导价。

这些准新车主要来自两类群体:一部分是专业车商抢订首批现车,交付后立即加价转售;另一部分是二手车商从急于变现的首批车主手中溢价收购,再行加价出售,形成“二次加价”。闲鱼等平台一度充斥着“转让订单”,转让费从数千到上万元。消费者为避免等待,甘愿支付高额溢价,甚至不惜冒着风险“加钱转单”。

小米汽车官方曾明确表示,不支持“转单”业务,购车人信息无法变更,仅限直系亲属间修改“上牌人”。《小米汽车购买协议》最新版本也规定订单锁定后主体信息不可修改。然而,黄牛们仍能通过“陪同提车、现场过户”等方式规避限制,这不仅挑战了官方规定,也让消费者面临钱车两空的风险。此前小米SU7发布时,类似骗局已致部分消费者受损。

这种现象并非小米独有,汽车市场历史上不乏加价销售的案例,如早年的雷克萨斯。但对于小米汽车这个新入局者而言,处理市场热度与供需矛盾的方式,正无形中侵蚀着消费者信任。当品牌无法有效遏制黄牛,甚至间接助长其生存空间时,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与理性判断将被稀释。长此以往,“黄牛经济”可能成为新车上市的常态,损害公平交易环境。

小米YU7的加价风波,不仅是市场热度与产能瓶颈的短期矛盾,更是一场关于消费者理性、品牌诚信与市场秩序的深刻拷问。如何有效打击黄牛、保障消费者权益、并建立透明健康的销售模式,是小米汽车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直面并解决的挑战。否则,被稀缺性冲昏头脑的消费者,终将面对被“信任危机”所重塑的汽车消费新常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