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段时间啊,好像不少汽车厂家都开始宣称要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了,可实际上呢,这背后还得面对不少挑战,甚至普及可能得等上5到8年才行,到底会不会有谁成为那个成了“韭菜”的倒霉蛋呢?
前几天陪朋友逛新能源4S店,他指着展车宣传册,眼睛都亮了:“销售说未来固态电池的车能跑一千公里,还不怕自燃,啥时候能开上啊?” 当时我也不敢随便答复,就说“再查查”,直到翻遍行业报告,才发现啊,这“固态电池量产”的热闹背后,藏着许多说不清的门道!
其实固态电池也不是啥“突如其来的黑科技”,它已经发展了30多年的时间了!早在70年代就有这个概念出现,到了1991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还专门写过设计方案,把它的工作原理讲得清清楚楚。
以前没啥火,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用的是MP3和笔记本,液态电池又稳妥又便宜,谁还费劲搞固态啊!直到电动车突然火起来后,大家才注意到液态电池的缺点:石墨负极最多也就撑死372 mAhg的容量,想跑得更远、更安全点,便又想到固态电池这茬儿了。
现在反倒是车企和电池厂家都开始喊着“要量产”了:像奔驰跟美国公司合作的车型,宣称能跑一千公里,电芯密度达到450 Whkg;再比如亿纬锂能在成都的新固态电池基地都挂牌了,“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也正式下线了。
丰田掌握了超过一千项专利,本田和松下还联合开发硫化物路线,场面看上去,像是在豪赌一把,想靠这一次翻身闯出一片天!
你知道吗,现在市面上说“固态量产”的,大部分实际上还是“半固态”!就是那种还留一点液态电解质的,比例最多也就10%搞定,有的甚至不到5%。
这玩意儿算是“过渡款”吧,好在不用拆掉现有的生产线重新搭建,只需要调整一下涂布和封装这块,良品率都能上到80%以上,改造花费也就相当于液态产线的20%到30%,投资不算太大。
不过它并不是真正的“全固态”,能量密度从高端三元电池的300 Whkg提升到400-450 Whkg,续航时间多出了两三百公里,可跟“彻底颠覆液态电池”还差得远,更像是“给液态电池装上了个升级包”。
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还在“渡劫”阶段呢!你瞧那三大技术方向,没有一样是轻松搞定的:聚合物路线得在60℃以上才行,冬天开车还得给电池保暖,循环寿命也不长;氧化物路线虽然安全,但得用稀土,成本居然是液态电池的5到10倍,普通家庭谁能扛得起?
最让人头疼的硫化物,一接触水和氧气就变质,还会冒出危险的硫化氢气体,浓度超过10ppm就对身体有害。要是装在车里,那生产、存放、使用都得特别小心,搞不好出个差错,想在2027年实现大规模装车,真是“科幻片”似的梦啊!
说实话,咱们都一样,盼着电动车能跑得更远、更安全,但呢,技术这东西,从来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搞定的。
你瞧,为了能跑得更久,研发的人们都挑灯夜战了不少个夜;为了确保安全,工厂那边也动了不少工艺改良的心思;为了大规模推出,整个行业都押上了大量的资源,真不是闹着玩。
就算再着急也没用,半固态的技术得先在高端车里试个三到五年,成本才会慢慢降低;要让全固态真正走入大众,至少得等五到八年,等材料技术和制造工艺都终于稳住脚跟才行。
实在讲,咱们关心的不是“明天就搞出完美的固态电池”,而是每一步都踏实靠谱。毕竟买车事大,不像买件衣服,换个手机,觉得不满意还能随便换,汽车可不是这么随便的事情。
一辆车要用几年,不仅是每天接送孩子的安全保障,更是周末全家出行的重要依靠,而且还是攒了挺久的钱换来的“大奖儿”,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总结
毕竟没人愿意当“试验品”,你说对不?要是技术没做好就急着推出,结果今天电池续航忽上忽下,明天还得担心安全问题,就算厂家说能修,跑来跑去去4S店、耽误平常出门的事儿,谁都不想折腾这些。
我们追的不是那种“听着牛X”的花哨噱头,而是踏踏实实的靠谱。比如说,电池参数得经过实际检验,安全性能也得经得起严苛的考验。即使开发进度慢点,只要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买的时候心里踏实,用起来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