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召回升级,辅助驾驶存隐患,车主体验一年两次召回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买个车,还要每隔一阵给它“返厂”?明明今年刚上的新车,刚炫了几把,突然就有人通知你,得回去召回升级,哪怕你车开的好好的,路上也没出啥事,说是安全隐患得消除。这次轮到了小米SU7,咱们刚熟悉点新品牌,本来觉得国产新能源要冲击高端、要比拼智能,结果一年两次召回,光是这回就涉及11.7万辆标准版车型,按说这不是小批量试水,而是实打实的大批量车主都碰上了。你说智能汽车究竟靠不靠谱?

我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但这生活有时候变化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小米进军汽车领域,宣传铺天盖地,“智能”“辅助驾驶”“视觉识别”这些词眼不断闪烁,仿佛以后开车不用看路,闭着眼都能到家。但现实咋回事?小米SU7的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遇到极端特殊场景——比如路边停个大石头、忘了推的快递车——压根识别不出来,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看不见静态障碍物”。你的车再聪明,也得靠你自己来避免撞上东西。甚至有专家说,连你是不是把手放在方向盘上,是不是眼睛没离开路,小米的系统也分不太清——你要偷懒,它还默认你会“一直在岗”,结果你真偷懒了,那安全就全靠老天保佑。

这也不是小米一家独有的问题,其实大部分遥遥领先的自动驾驶,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是识别障碍物不灵,就是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判断不准。厂家说:“放心,有问题OTA(远程升级)就能修复!你连4S店都不用跑,软件自动给你推送,更新一下就好了。”听着挺方便,但就像手机系统升级,你是马上升,还是等一等,看别人先升后是不是出问题?而这一回,官方直接召回车辆,通过OTA强制升级,你想等等都不行,人家拿你个人安全当大事。

这里我要问一句:“车的安全是靠软件升级能彻底解决的吗?”你家冰箱坏了,手机卡顿了,升级一次能顶事,但汽车动辄上百公里速度,几十万个零部件,哪怕软件再牛,如果硬件检测、算法没到位,驾驶员习惯不够智能化配合,最后买单的还不是你自己?市面上智能网联车,厂家高调宣传AI自动驾驶,等出了事马上又甩锅给“车主没及时干预”。你说到底是智能辅助没智能?还是辅助驾驶只能“辅助”,真到关键时刻,还是得靠人?

事已至此,小米这次召回并不算什么“破天荒”的丢人事。新能源车企们早就默认了“迭代式造车”这个流程,出现安全缺陷就召回,修补完成再交付,来一次产品升级——和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公测、打补丁”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车毕竟不是手机,不能出问题就让用户“重启一下再用”,一旦智能系统识别失误,可能就是车祸,不是一句“对不起我们修复了”就能解决的事。

这还暴露了一个大问题:行业标准和监管。你看这次召回紧跟着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工信部连发新规,明确规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必须能检测司机手部和视线状态,不能变成一个“收了钱不管人死活”的高科技摆设。连OTA升级都得严格分类管理,测试充分才能推送,不许把半成品软件当正式版本偷偷上线。以前厂商最喜欢偷偷用OTA“补丁”,只要没人闹事就当没问题。现在群众的警觉提高了,监管也盯上了,哪怕只是“可能性安全隐患”,都得全部通知召回、备案处理,不能再糊弄买家。

小米SU7召回升级,辅助驾驶存隐患,车主体验一年两次召回-有驾

你再看看雷军的态度,直接转发回应,提醒车主“仔细看看”。这算是表态负责,但也变相承认,智能化路还很远,犯的错要赶紧补,不能像以前手机出bug那样能躲过去。市值跌了点,风头过去还是得继续卖车,毕竟销量快冲上33万交付量,两次召回覆盖比例相当高。要是再出事,想靠口水营销熬过去,恐怕粉丝也会心凉。

其实这事背后还有个值得琢磨的现象。你说小米做手机,是“迭代”、“试水”、“众测”习惯了,用户也都吃得消。但车主能不能承受这种高频“试错”?你一辆车花三十万,结果一年两次大召回,万一还有第三次呢?到底是中国汽车工业太快了,“边卖边测试”;还是用户自己的底线降低了,只要新车炫酷,哪怕要常修常升级,也认了?过去买车讲究“可靠、安全、耐用”,现在变成了“创新、智能、个性”,大家把自己当“小白鼠”,把出厂车辆当半成品自己试用,这到底是不是在开倒车?

小米SU7召回升级,辅助驾驶存隐患,车主体验一年两次召回-有驾

不得不承认,技术升级是好事,新车功能越来越多,体验越来越智能化,但这其中的“隐患”也只有车主自己能深刻体会。辅助驾驶说到底,是个协助而不是替代,厂家营销的“完全自动”,更多还是商业炒作,标准没定死之前,就是谁敢先跑,谁敢先炒,谁愿意为“早期问题”买单。面对现实,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真正的安全,是技术决定的,还是规章制度和监管决定的?”在一片创新浪潮中,注重人的参与和责任,恐怕才是自动驾驶这场竞赛的终极答案。

小米SU7召回升级,辅助驾驶存隐患,车主体验一年两次召回-有驾

每次看到大规模召回,我都想问,技术为人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智能辅助”,都得让人自己提前当“备胎”,最后还是得靠你手抓方向盘、眼盯前方?技术进步很好,但如果厂家的安全把关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到家,用户既当消费者又当测试员,这创新到底是进步还是风险?

最后,我们不妨再想远一点。智能汽车,未来肯定越来越普及,辅助驾驶早晚会越来越成熟。但没人能保证每一次创新都百分之百没问题,安全隐患也总会在各种超出预期的场景暴露出来。召回不是丢脸,是负责——但如果一年召回两次,召回的比例占到交付量的一半,消费者还敢买第三辆吗?厂家的信任用召回来维持,监管的底线用新规来严守,这里的道路还很远,而且不能只靠OTA升级那么简单。

说了这么多,作为买车人,我们该怎么做?难道只能被动接受,等厂家哪天发布新一轮召回通知,就把车开回去,升级一下,继续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吗?还是自己主动学习,主动监控,维修好每一环节,把“智能驾驶”真正变成“安全驾驶”?科技是好东西,但安全不能托付给升级,不能托付给营销,最终还得靠人自己看清路、稳稳驾驶,不忘初心。

小米SU7召回升级,辅助驾驶存隐患,车主体验一年两次召回-有驾

所以,下一次买智能汽车,不光得看配置、看宣传,还得多问一句:“你们的安全由谁来保障?万一技术升级晚一步怎么办?”厂家答得清楚,政策守得严,系统测试细致充分,才是买车安心的底线。不然再先进的自动驾驶,也不过是个“高科技障眼法”,真正该抓方向盘的人,还是你自己。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