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汽车内饰设计曾一度被触摸屏技术“统治”,然而如今,一股“复古”风潮正悄然兴起——物理按键正重新回到汽车的中控台上,成为行业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触摸屏时代:科技狂欢下的隐患
回溯历史,触摸屏技术的兴起源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特斯拉率先将这一技术引入汽车领域,其Model S车型搭载的巨大平板显示器,开启了汽车内饰触摸屏时代的大门。此后,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效仿,从经济型轿车到豪华皮卡,触摸屏几乎成为标配。
汽车制造商对触摸屏的追捧,一方面源于消费者对智能手机技术移植到汽车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相较于在每辆车上安装多个物理旋钮和转盘,一个大触摸屏或一组触觉控制就能管理众多功能,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同时,触摸屏支持无线更新功能,让汽车制造商能够更便捷地引入新特性,无需对硬件进行大规模改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触摸屏的过度使用逐渐暴露出严重问题。美国汽车协会的研究显示,司机在操作触摸屏执行基本功能时,视线会长时间离开路面,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欧洲新车评估计划(NCAP)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修改了评级系统,要求五个主要功能必须配备物理按钮或开关,以遏制触摸屏分心现象。
消费者与监管双驱动:物理按键回归成必然
消费者的不满是推动物理按键回归的重要力量。以大众汽车为例,2020年其推出的ID.3和ID.4车型采用触摸电容控制,却遭到客户的强烈抵制。仅仅几年后,大众就承认了这一设计的失败,并决定在多款车型中重新引入触觉控制。现代汽车的高管也表示,将根据客户反馈保留硬按钮。保时捷在推出新款Cayenne时,特意为某些功能添加了物理表盘,以满足那些厌倦了触摸控制的客户的需求。
监管机构的推动同样不可忽视。欧洲NCAP的新规定明确要求汽车制造商在2026年1月1日之前遵守相关标准,以实现五星安全评级。尽管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尚未出台与触摸屏安全直接相关的措施,但NHTSA已提议更新新车评估计划,关注与司机分心相关的新兴汽车技术。
全球趋势:触摸屏与物理按键的平衡探索
在中国,车载触摸屏技术经历了爆炸式发展,上海车展上各种以屏幕为中心的车辆纷纷亮相。不过,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汽车制造商尚未收到大量关于触摸屏的负面反馈。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社交媒体上对汽车触摸屏的批评声日益增多,许多用户认为物理控制在许多情况下更安全、更方便。
行业反思:安全与体验并重
汽车制造商逐渐认识到,过度依赖触摸屏并非长久之计。曾经被视为削减成本、提升科技感的触摸屏,如今已成为客户的烦恼。在追求智能化和科技感的同时,汽车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同样不容忽视。
尽管一些品牌如特斯拉仍坚持全触摸屏设计,但更多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做出改变,努力在触摸屏与物理按键之间寻找平衡。这一转变不仅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回应,也是汽车行业对安全与体验的重新审视。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汽车搭载兼顾科技感与实用性的内饰设计,让驾驶变得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