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卡车“强制性国标”将至,行业或迎最强洗牌!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管理将进入标准化、法制化新阶段。

2025年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

这项长达100多页的政策涵盖了基础单车道、基础多车道、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三大类功能,虽然对M类(客车)和N类(货车)车辆虽一视同仁,但其具体条款和安全性要求对技术基础、运营模式和成本结构更为复杂的卡车行业将产生更为深远和剧烈的影响。

对此,中国卡车信息网做了深入的分析:

一、 核心影响概述

该标准将彻底改变卡车智能驾驶功能的“游戏规则”,从过去的“可选配置”或“技术演示”转向强制性安全功能。卡车企业未来销售的、搭载有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如ACC、LKA、HWA等)的车辆,必须满足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技术要求,并通过规范的试验验证。

1. 技术门槛显著提升

标准对系统的横向/纵向控制、ODD(设计运行域)识别、风险减缓功能(RMF)、数据记录等提出明确要求,商用车企业需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或重新开发。

尤其是对重型卡车(N3类)和大中型客车(M2/M3类)的横向加速度、制动响应、换道控制等性能指标提出更严格限制。

横向控制:标准明确要求商用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最大横向加速度不大于2.5 m/s²(M1/N1类为3 m/s²)。(7.4.2.2.4)

载荷适应:满载测试要求(7.1.1条N类车按最大设计总质量测试)

特殊场景:对挂车组合的专门要求(4.1.15条)

驾驶员监控与人机交互要求严格:系统需具备手部脱离(HOR)、视线脱离(EOR)、立即控制警告(DCA) 等提示功能(4.8.3.1.1)

b.认证与合规方面

新增11项同一型式判定条件(第11章),涉及传感器配置、软件版本管理等

数据记录系统需符合附录F要求,增加II型系统(记录更多数据)

功能安全需满足ASIL等级要求(附录C表C.1)

c.售后服务方面

软件升级需符合GB 44496要求(标准4.13条)

用户告知义务强化(第9章要求提供系统使用说明)

禁用机制(第10章)要求企业对驾驶员误操作有应对策略

2. 安全配置成为标配

标准要求所有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必须同时安装符合国标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 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S)。

这意味着商用车企业若想提供L2级辅助驾驶功能,必须标配这些安全系统,推动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提升。

3. 数据记录与事故溯源能力增强

标准明确要求系统必须具备事故数据记录功能,包括系统状态、驾驶员操作、环境信息等。

这将为交通事故调查提供数据支持,尤其对货运、客运等运营车辆的管理和责任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4. 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要求强化

标准引入功能安全(ISO 26262)和预期功能安全(SOTIF)要求,企业需提交详细的安全分析文档,并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

商用车企业需建立更完善的系统开发流程和安全管理体系。

二、 对卡车制造企业的具体影响

1.技术研发门槛巨幅提升,行业面临“洗牌”

“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成为必答题:标准要求企业不仅要对硬件故障(功能安全)负责,还要对因性能局限、误识别等非故障情况(预期功能安全)导致的风险负责。这要求卡车企业必须具备深厚的系统工程能力,而非简单的功能集成能力。

测试验证体系需重构:标准要求的场地试验多达47项(如施工区域识别、侧翻车辆识别、雨天雾天测试)和72小时道路试验要求,商用车还需额外进行特定试验(如N2/N3类切入试验碰撞时间4秒,比乘用车1.5秒更严格),这意味着企业需投入巨资建立或合作建立完善的仿真-场地-道路三级测试验证体系,研发周期和成本显著增加。

数据记录系统(DSSGDA)成为强制标配:特别是对于N2、N3类重型卡车,强制要求配备II型系统,需记录激活、退出、驾驶员交互、系统失效及碰撞风险等全方位数据。这要求车辆具备强大的车载计算和存储能力。

2.产品定义与成本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OM成本上升:为满足更高的感知、决策和冗余要求,卡车可能需要升级传感器(更高性能摄像头、雷达)、域控制器,并标配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MS),这将直接推高单车制造成本。

“软件定义卡车”成为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硬件堆砌,更是软件算法、安全策略和数据闭环能力的竞争。软件开发和持续升级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3.供应链关系重塑

从采购到深度协同:卡车企业无法再单纯采购供应商的“黑盒”解决方案,必须深度介入开发过程,与供应商共同完成功能安全分析、测试验证和文档提交,以满足同一型式判定的严格要求。

供应商准入标准提高: Tier1供应商必须具备提供符合ASIL等级要求的零部件的能力,并能提供完整的安全文档,中小型技术供应商面临巨大压力,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三、 对卡车运营市场的影响

1.短期购置成本增加,长期运营成本降低

更智能、更安全的卡车售价必然上涨,短期内可能影响部分价格敏感用户的购买决策。

长期看,智能驾驶系统能有效降低事故率,从而减少维修费用、保险费用和车辆停机时间,提升出勤率和整体盈利能力(TCO,全生命周期成本)。

2.安全管理数字化升级

强制数据记录功能为物流车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管理工具。企业可以精准分析驾驶员行为、系统干预情况、风险事件根源,实现从“人治”到“数治”的精细化安全管理变革。

3.保险模式变革

详实的数据为UBI(基于使用行为的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提供了基础,安全表现良好的车队有望获得更优惠的保费,进一步激励安全驾驶。

四、 面临的挑战

1.技术挑战:卡车的运行场景更复杂(高速、国道、工地)、质量变化大(空满载)、拖挂组合多样,其控制策略和安全性验证远比乘用车复杂。

2.成本挑战:如何在满足安全要求和控制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卡车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

3.人才挑战:同时懂卡车、懂智能驾驶、懂功能安全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

五、 机遇与建议

关注政策过渡期安排:本标准实施日期为 2027 年 1 月 1 日。新车型需在2027年1月1日前满足除数据记录外的要求,2028年全面实施;已获批准车型延至2029年。

立即启动合规准备工作:企业应立即组织团队研究标准,梳理现有产品与技术路线的差距,启动合规开发流程,建立符合GB/T 34590(功能安全)和GB/T 43267(预期功能安全)的开发体系。以应对标准实施后的认证要求。

加速产业合作与联盟:卡车企业应积极与科技公司、芯片厂商、传感器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符合法规的、成本可控的解决方案。

向“运营服务商”转型:利用车辆产生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安全报告、驾驶培训、运维提醒等增值服务,开拓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领先企业是构筑“护城河”的机遇:技术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将安全合规能力转化为品牌溢价和核心竞争力,拉开与追随者的差距。

媒眼观察:该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是推动中国卡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安全发展”的关键分水岭。它虽然带来了严峻的技术与成本挑战,但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那些能率先理解、适应并满足这些安全要求的卡车企业,将在未来的智能物流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于卡车行业而言,安全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入场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