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过去十年中持续研发湿式双离合,忽视8AT变速器,十分专注

走进任何一家长城的4S店,你会马上看到一个现象:从入门哈弗到高端WEY,很多车都挂着自家研发的湿式双离合。 是执拗,还是算计?这事儿值得掰扯几下。

专利的门把子有多硬?国外几家变速箱巨头掌握了AT核心技术的钥匙。 国内车企要硬搬AT方案,成本高且容易卡脖子。

长城在过去十年中持续研发湿式双离合,忽视8AT变速器,十分专注-有驾

早年间,某些国产8速AT上过阵,但表现不给力,迅速被淘汰。 长城于是换了路子:既然别人把路段封了,那就自己修条新路。

聪明吗?很硬核。 为什么最后选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主流有CVT、AT和DCT。

CVT承受大扭矩不行。 AT被专利圈住。

剩下的就是双离合。 双离合又分干式和湿式。

干式有散热和顿挫的问题,尤其在高扭矩车型上容易翻车。 湿式则把离合器放进油里冷却,承载力更强,耐久也更好。

长城选择了看似更复杂,但更适合自己车系的方案。 技术落地不是喊口号。

长城请来了来自奔驰的变速箱专家,带着三十多位工程师,花了四年时间把第一代7速湿式双离合打磨出来。 数据很扎实:相关专利数接近百项,台架和路试里程累计达到七百五十二万公里。

听起来很科幻?换个角度,就是绕赤道跑了一圈又一圈的可靠性验证。 性能上也有亮点。

湿式双离合的传动效率能超过95%。 整套变速箱做得轻巧。

举例:7DCT重量在八十多公斤,油量控制到六点五升,配合低粘度润滑油,搅油损失被压得很低。 油耗表现直观:同级别一些搭载传统AT的车型,百公里油耗常常跑到十升上下,而搭载长城这套DCT的车型能明显低一截。

别忘了实际开起来的感受。 调校到位时,湿式双离合的换挡速度快且顺滑,低速顿挫感远低于以往人们印象里的双离合。

长城没有止步于7挡。 后来又把9挡湿式双离合推向市场,装在WEY摩卡这样的中大型SUV上。

实体数据很会说话:一台接近两吨的摩卡,工信部和实际综合油耗测得在八点八升左右。 对比一下,市面上某些同级别豪华品牌的车型在类似工况下油耗超过十一升,数字差距明显。

买车的人最关心的还是结局两点:可靠与成本。 湿式双离合在设计上增加了复杂性,但其优点是节油、轻量和高效率。

要注意的是,任何技术都不是十全十美。 散热、维修策略和长期耐久仍是需要观察的方向。

到目前为止,长城用大量里程和专利保护来降低这些未知数,效果看起来不错。 真香警告?或许是有的。

这件事还有更大的含义。 面对外资的大网格局,中国车企选择走自主路线,不只是为了一台变速箱,更是要夺回技术话语权。

即便电动化浪潮汹涌,燃油车和混动仍将存在多年。 传动系统的效率,直接影响续航和油耗经济性。

技术不是短兵相接的比拼,而是长期的积累与布局。 说到这儿,给准备买车的人几点实用建议:多看工信部油耗与实际工况的对比;试驾时关注低速平顺性;了解保养周期与润滑油更换策略。

对行业观察者来说,这是一堂关于专利、技术路径选择与市场博弈的生动课。 结尾抛个问题:当外国巨头用专利围城时,你认为更多中国车企该继续走自主攻关,还是与外部合作更稳妥?欢迎在评论里聊一波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