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开盘股价涨幅达28.2%,总市值突破800亿元。 这家被业内称为“理想、小米电机供应商”的企业,成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规模最大的IPO。 它的崛起,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绑定头部车企与规模效应的硬仗。
小米SU7 Ultra在纽北赛道创下6分22秒091的圈速纪录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前桥电机正是由联合动力与小米联合研发的V6s电机。
这款电机目标转速达21000rpm,超越了保时捷Taycan的16000rpm,直逼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20000rpm。 为了突破转速极限,双方团队通过AI仿真模拟了20余万种转子拓扑结构,最终用硅钢片双面绝缘技术和转子油冷方案解决了散热与离心力难题。
联合动力的背景堪称“系出名门”。 它是工业自动化龙头汇川技术的控股子公司,而汇川技术因技术驱动策略被誉为工控界“小华为”。
创始人朱兴明曾是华为电气产品线总监,2003年带领18人团队创业,从变频器起家,逐步攻克PLC、伺服系统等核心技术。 这种技术基因成为联合动力日后突围的关键。
在2025年1-6月的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联合动力的电控份额达10.1%,电机份额11.3%,在第三方供应商中均排名第一。
其驱动总成份额约7.1%,车载充电机份额约5.1%。 这一数据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平台NE时代,反映出其在独立供应商中的领先地位。
与理想汽车的合作是联合动力发展的关键转折。 2016年理想汽车初创时,双方就共同开发理想ONE的双电机双电控系统。 为满足理想“零安抛”的严苛标准,联合动力团队曾驻扎理想工厂“打地铺、睡车里”近一年。
2021年双方合资成立常州汇想,将电驱工厂建在理想常州基地附近,进一步降低协作成本。 2024年,理想汽车为联合动力贡献了56.1亿元销售额,占其总营收比例升至约60%。
财务数据记录了联合动力的爆发式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50.27亿元跃至161.78亿元,净利润从亏损1.80亿元转为盈利9.36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91.48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5.49亿元,增幅92.9%。 电驱系统销售占比超过八成,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技术层面,联合动力继承了汇川技术的快速响应能力。 它打造模块化产品平台,能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出定制化方案。 其800V高压SiC电驱动平台、混动/增程架构双电控技术,成为车企在800V和增程赛道上的关键支持。
这些技术与汇川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积累一脉相承,变频器中的电力电子、电机驱动与控制等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有高度共性。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联合动力面对弗迪动力、联合汽车电子、英搏尔等十余家对手,同时还要应对主机厂自研趋势。
例如比亚迪核心部件自给率超70%,特斯拉通过自研电池包和芯片压缩成本。 联合动力凭借第三方供应商的规模优势,在行业平均毛利率8.26%的背景下,其电驱系统毛利率达到17.25%。
海外布局是联合动力近年的另一重点。 最近三年其境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0%,并在匈牙利、泰国建立产能。
位于苏州的总部生产基地总投资80亿元,投产后预计年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1500万套。 海外研发中心计划于2025年投入运行,支持其全球扩张。
在小米SU7的电机供应中,联合动力提供了220kW和275kW两款电机,并与小米联合研发V6s电机。
而小米自研的V8s超级电机刷新全球转速纪录,达到27200rpm,联合动力并未参与该型号研发。 这种合作与自研的界限,体现了供应链关系的复杂性。
自2021年以来,联合动力产品累计出货量已超过800万台。 在新能源车市价格战激烈的环境下,其通过模块化设计优化供应链,应对电驱系统单价下滑压力。 2023年电驱系统均价下降13.3%,但公司毛利率逆势提升。
联合动力所在的苏州吴中区,已集聚92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覆盖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细分领域。 2023年该区域产业规模超45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20%。 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为联合动力提供了供应链支持。
随着联合动力上市,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竞争进入新阶段。 其市值一度突破800亿元,反映出市场对专业第三方供应商的认可。 而能否在主机厂自研趋势中持续保持不可替代性,将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