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万起步的国产越野SUV,四个电机独立控制,老司机们为什么开始盯上它?
上个月在阿拉善英雄会,碰见一个开了十几年路虎的老哥,聊起来才知道他把卫士卖了,换了辆国产电动越野车。当时他给我演示了个绝活——四个轮子反着转,车就像被拎起来似的原地转了一圈。我站在旁边看着,心想这玩意要是放在十年前,得被当成外星科技。
更离谱的是后面那一出。他把车开到旁边一个临时蓄水池边上,直接开下去,车漂在水面上还能往前划拉。围观的人都掏出手机拍,我倒是想起来去年郑州暴雨时网上传的那些视频——有车主就是靠这功能从淹水路段开出来的。
这两年国产车搞出来的东西,确实有点颠覆认知了。
四个轮子各有各的心思
以前玩越野,讲究的是机械四驱够不够硬核。现在这帮搞电动的,直接给每个轮子配一台电机,而且各管各的。听起来简单,实际上背后的控制逻辑挺复杂——系统得在几毫秒内判断哪个轮子打滑、哪个轮子需要更多扭矩。
我那个换车的朋友说,有次走戈壁滩,右前轮陷进沙坑悬空了。传统四驱这时候多半得找人推车,但他那车愣是把所有动力分配给另外三个轮子,自己爬出来了。
当然,这套系统也不是完美的。电机多了,意味着需要维护的零件也多。虽然没了变速箱和传动轴那些机械结构,但电控单元、线束这些东西一旦出问题,修起来的工时费可能也不便宜。
话说回来,能原地掉头这事儿,在城里窄路上确实挺实用。上次陪朋友去老城区找饭馆,那种只能过一辆车的胡同,他转个圈就出来了,换我的燃油车只能倒着挪。
悬架能上蹿下跳,不止是为了舒适
开过硬派越野的都知道,那种板簧悬架在烂路上表现好,但上了铺装路,屁股就得跟着受罪。
现在有些电动越野车搞了套智能液压悬架,能让车身自己升降。走烂路时离地间隙能到三十多厘米,跑高速时又自动趴下去降低风阻。更神奇的是每个轮子还能单独动——陷车时车身能像青蛙似的一蹦一蹦,靠震动把轮胎从泥里蹦出来。
有人测过这套悬架过减速带的表现,车内晃动幅度比某些进口豪华SUV还小。虽然原理听着玄乎,但效果确实立竿见影。
只是这套系统结构复杂,液压泵、蓄能器、传感器一大堆,长期可靠性还得市场检验。毕竟液压系统最怕漏油,要是在野外漏了,可就麻烦了。
水里能开?别当真,但关键时刻或许能救命
这个功能刚宣传出来时,网上骂声一片,说是噱头。但去年河南那场暴雨之后,风向变了。
官方说法是密封做到了IP68级,电机防水,进排气口位置高,配合悬架控制车身姿态,能在静水里以步行速度挪动半小时左右。注意啊,是“应急功能”,不是让你当船开。
实际上用过这功能的人不多,但确实有车主在淹水路段靠这个脱险。视频里那车半漂半走,看着挺悬,但总比困在水里等救援强。
话说回来,这功能的使用条件挺苛刻——水流不能急,车速不能快,而且只能撑半小时。要是真遇上洪水,还是赶紧弃车跑路比较靠谱。
但不管怎么说,多一项保命技能,总比没有强。特别是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谁也不敢保证不会碰上。
电池这关,马虎不得
电动越野车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电池安全。你想啊,带着八九十度电的电池包去越野,磕了碰了怎么办?
市面上这类车用的电池,基本都经过针刺、挤压这些极端测试。更重要的是温控系统——不管是东北的零下三十度,还是吐鲁番的地表温度,都得把电池温度稳住。
有碰撞测试数据显示,高速撞击之后电池包没起火也没漏电。这个结果还算让人放心,但话又说回来,电池技术还在快速发展,谁也说不准五年十年后会怎样。
倒是外放电功能挺实用,6千瓦功率够带个电烤炉、电磁炉、投影仪。去年跟朋友去坝上草原露营,他们那车直接变成移动电站,烧烤看电影一条龙,我这燃油车就只能干瞪眼。
内饰用料舍得下本,背后是供应链的变化
坐进车里,真皮座椅、实木饰板、铝合金装饰,该有的都不缺。音响系统二十多个喇叭,开起来确实比普通车强不少。
但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国内供应商做的。以前豪华车的内饰件基本靠进口,现在国内企业慢慢也能拿出手了。
这意味着什么?成本能降下来,供应链也更可控。前两年芯片短缺,进口车停产好几个月,国产车受影响就小得多。
质感方面,有些评测机构给的分数已经不输老牌豪华品牌。当然,品牌溢价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开BBA出去邻居都认识,开国产百万车可能还得解释半天。
辅助驾驶够用就行,别追求太激进
这车的智能驾驶配置挺齐全,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都不差。但厂家好像没想走那种“全自动驾驶”的路子,城市辅助功能需要手动开,而且限速不高。
实测数据显示高速变道成功率九成左右,中规中矩。这种保守策略肯定会被一些人吐槽不够激进,但对于主打越野和家用的车来说,稳妥比炫技重要。
而且说实话,越野场景下自动驾驶也用不太上。走烂路、爬坡、涉水,这些还得靠驾驶员自己判断。与其把资源都砸在城市自动驾驶上,不如把越野相关的功能做扎实。
车主反馈:满意和吐槽各占一半
认识几个买了这车的人,聊下来感觉挺有意思。
满意的地方主要是越野能力和豪华感,很多人之前开的是普拉多或者卫士,换过来觉得电动越野车在舒适性和科技感上确实强不少。
但抱怨也有,主要集中在车机系统偶尔卡顿、充电兼容性不够好。有个朋友说,有次去内蒙古自驾,充电桩找了好久才找到兼容的。
社交平台上倒是能看到不少车主分享的真实经历——沙漠穿越、暴雨脱困、高原进藏。这种口碑传播的力量,有时候比广告文案管用得多。
厂家也在根据反馈做优化,陆续推送了好几次系统更新。能不能持续改进用户体验,决定了这车的口碑能维持多久。
109.8万起,用技术挑战品牌溢价
这个价格摆在那儿,直接对标进口豪华越野车。逻辑也简单——我给你比进口车更强的性能和配置,价格还便宜几十万,就看你买不买账。
市场数据显示,这车在百万级SUV市场已经占了一成多份额,而且有三分之一的订单来自传统豪华品牌车主换购。这说明至少一部分高端用户认可这个产品。
但品牌认知度这关还得慢慢过。你开辆奔驰G出去,不用解释别人就知道这车贵。开辆国产百万车,可能还得跟人科普半天“这车多少钱”“性能怎么样”。
保值率方面,有机构给出的数据是一年保值率七成多,比一些造车新势力强,但离雷克萨斯那种“买了不亏”的水平还有距离。这也正常,毕竟品牌沉淀需要时间。
适合自己的才是好车
国产车冲高端,技术上已经拿得出手了。但品牌、服务、长期可靠性,还得时间来验证。
如果你真的需要极限越野能力,又想要电动车的静谧和智能,这类车值得考虑。但要是只想买个豪华品牌logo撑门面,或者担心新技术不够成熟,那还是选老牌子更稳妥。
我那个换车的朋友说,他不后悔卖掉路虎。倒不是说国产车就一定比进口车好,而是这车确实解决了他的实际需求——既能越野撒欢,又能日常代步,还不用担心油费。
至于国产百万车能走多远,市场会给出答案。咱们作为消费者,看戏就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