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

上周三下午,京港澳高速驻马店服务区。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我刚插上充电枪,旁边那辆问界M7的车窗降下来,17寸屏幕的光打在后座上。车主在驾驶位玩手机,他儿子躺在后排,座椅几乎放平了,脚搭在前排头枕上,手里捏着一包薯片,盯着屏幕看动画片。声音开得不小,低音炮震得我都听得见。

隔着两个车位的那辆Q7车主,拎着咖啡走过来,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然后就站那儿了。站了能有十来分钟。后来他走到M7旁边,弯腰往里瞅了瞅,摇摇头走了。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我当时就在想,这画面要搁五年前,得七八十万的保姆车才整得出来。现在三十出头。

开了十几年车,见过的噱头多了。零百加速、智能座舱,大多是数字游戏。但这两年有些东西不太一样,摸到了用车的痛点。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充电这事儿最明显。我那辆老电车,10%充到80%得耗二十多分钟。蔚来ES8那个900V平台,同样的电量十二分钟搞定。高速上赶时间,这几分钟能让人急得团团转。它还能反向放电,6.6kW功率,露营带个电磁炉、车载冰箱,够用了。

车载冰箱以前觉得鸡肋。真用才知道差别在哪儿。夏天跑长途,矿泉水保持冰镇,给孩子准备的酸奶不会坏。问界那个风冷压缩机的冷暖箱,温度能控到零度,母婴食品也能放。细节做到这份上,不算糊弄人。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智驾我一直保守。华为那套ADS 4.0,城里开确实有点意思。窄位停车能认出30厘米的缝,我试过,敢往里钻。城市领航辅助覆盖了大部分复杂路口,加塞车辆识别率据说接近99%,制动响应0.1秒——开下来,比之前那些系统聪明一些。

不是说它完美。偶尔还会识别不准,只是频率低了。像个正在成长的新手司机,进步看得见,但还没到完全放心那步。

座椅这块也说道说道。零重力座椅不算新鲜事,但问界M7的16向调节,坐垫加厚20%,压力分布优化了四成多——翻译成人话就是坐着舒服了。开长途本来就累,腰能放松下来,钱花得值。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极氪那个三电机版本,1030kW功率,零百3.1秒,账面数据唬人。但日常用车谁天天地板油?那个32扬声器音响系统,开起来听交响乐,层次感出来了。只是这配置更像炫技,实用性嘛,看人。

领克10的混动走另一条路。1.5T加三个电机,纯电240公里,高速油耗压到5.2升。这组合对经常跑长途又没充电条件的人来说,更实际。充电焦虑这事儿,再大容量电池,也架不住冬天跑高速掉电快。混动至少心里有底。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些配置以前都是高端车专属。现在三十万出头就能拿下,倒不是豪华车不香了,而是普通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大了。以前买车预算卡在三十万,要么选合资品牌中配,要么咬牙上国产高配。现在呢?智驾、座舱、性能,基本都能兼顾。

新车型多了,槽点也不少。有些功能华而不实,有些体验还得打磨。但整体趋势摆那儿:技术在平民化,价格往下打,体验往上走。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这两年车市卷成什么样,大家看得见。卷配置、卷价格、卷服务,表面是内卷,实际受益的是消费者。三十万能买到的东西,超出了很多人预期。

那些百万豪车会不会慌?不好说。但有一点确定:单靠品牌溢价和传统豪华感,不太够用了。用户开始关注实际使用体验,关注技术能带来什么改变。这个变化,比技术本身有意思。

32万的问界M7后排能平躺1米8看电影,那个刚提了80万奥迪Q7的车主在旁边站了10分钟-有驾

回到服务区那一幕。那个M7车主充完电,关了后排屏幕,孩子睡着了。他跟我点点头,发动车走了。我站在那儿想,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不张扬,但有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