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直接说了吧,最近看到那个院士的爆炸性言论,确实让我有点烦。有点这研究怎么出炉的,真有你的。他一开口就说燃油车比电动车更香,真是把我这个行业老兵都给惊了。大多信息都说,电动车未来能把燃油车干掉,但这哥们偏偏在别的角度硬杠。以前我一朋友跟我说,你看西方的人,百年前就玩电车了,人家还沒离开燃油。当场我还笑,他一板凳坐到天花板——怎么理解呢?就是,技术过去不就是循环嘛。只不过这一次,站在科学逻辑上,液体燃料的能量密度确实碾压电池,这点我也不能否认。
我后来翻了翻笔记,发现一箱油能跑个千公里左右,不算夸张。而相同距离的电动车,特别是续航700公里左右的,目前电池保价还在调试中。合理的估算,电池少说也要三万块,加上快充桩,整个架构投入是真的不少。用生活比喻,燃油车像传统工厂流水线,只要原料(油)、工人(发动机)一调试,流水就能开得持续。电动车则像新式智能制造,设备成本高,要不断优化。
但问题来了,这哥们忽略了一个点——成本。燃油车的原料供应链很成熟,有油站弟弟十块钱一升,跑到行业底线。特相似,燃油发动机流水线就在汽车产业链的基础上,重复生产很快,成本大约一万多就能搞定。反观电池:这玩意儿贵得吓人,虽然快充网逐步铺开,充个半小时,续航就到700公里——听起来不错,但电池的研发、制造、回收成本,说实话,还没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而且我对一件事一直挺迷惑的。为什么大家都追着问,电动车难不难修?大厂大概早就考虑到这点,尤其是主打城市通勤的家用车。你问我,修个电池组,拆拆装装比修个变速箱、发动机要复杂得多,但这都在换新价钱范围内。修理工说:电池组得专业,换一次最少也得几万块。可笑的是,很多车主还觉得无所谓,毕竟车子买得贵,费点修也无所谓。
我记得有次和朋友闲聊,他说:你看油车,刹车片、机油、滤芯,换天也就几百块。电车么?我一问,两个电池包就值个那个价。我自己心里隐隐觉得,未来几年,电池技术一定会更成熟,成本会掉到合理区间。但现阶段,这个差价依然巨大,除非你追求环保和便利,否则燃油车的经济性还是挺难撼动的。
你们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些地方,电动车的百公里能耗比燃油车多出了10%左右。算心算,续航能多跑20公里都不错。倒不是我觉得油车更香,而是它的稳定性和充满即走方便。你要问我,为什么电动车能这么快进步?恐怕还是因为政策。城市政策对新能源,简直就像放了个大红包。绿牌不限行、免费上牌、免购置税……这都不是小数目。
可我心里还是有点嫌麻烦的。经历了前几年补贴风暴,电动车价格逐渐走低,我会想,不是没有点成本上的考量,而是未来一定会更好。这种信仰让我愿意等。像我朋友说的:你要是真的想省心,买燃油车,样子都差不到哪去。但我心里又打个问号,未来会不会氢能源再掀一轮?
说到未来油氢比电更香的问题,没想过这个——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吧。氢能源的优势像火箭,载能密度比液体燃料更高,储存更安全,基础设施还在少,特别是在城市大规模普及还不现实。或者说,技术革新的浪潮就像走迷宫,是否进入下一章节,还得看突破的脑洞更大还是会更平淡。你有没有觉得,没准五年后,氢能源会像黑马一样突然出现,颠覆我们对燃油和电池的理解。
(这段先按下不表)未来什么才是真正的赢家,我估计还得看产业链的变革——供应链稳定、成本管控、政策引导。你是不是也有点像我猜测:当下这轮新能源战役里,谁能把核心材料掌握得更紧,谁就有可能赢。像锂、钴这些稀有金属,掌握在哪家公司手里,才是真正的底牌。
我有个小疑问。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在这个变化快的时代,是不是短期的折中最实在——像还不起一辆特斯拉的我,暂时还是倾向于燃油车。只是,开着油车的我,心里总会怀疑:下一辆车,是不是得早早准备换新能源了?反正,追逐技术革新的节拍,大家都赶不上 —— 你是不是也有点像我,觉得下一轮大变革,保不齐就藏在咬牙坚持的这几年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