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县城的汽贸城看车,墙角停着两台落灰的 2024 款飞度潮启版,销售大哥叼着烟说:“这价能卖出去才怪,8.18 万指导价,优惠 5000 块还得 9 万落地,隔壁五菱缤果 6 万就能开走,配置比它多一倍。” 作为曾经月销过万的 “国民神车”,飞度现在月销仅 3000 台出头,还不及巅峰时期的零头。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不是车不行了,是价格卡在了尴尬的位置 —— 如果真能做到 5、6 万落地,恐怕又得重现当年加价提车的盛况。
一、价格硬挺成最大阻力:比国产贵 3 万,比合资寒酸
飞度的定价早已脱离了主流消费市场。现在 5 万级能买到哪吒 V、奇瑞无界 Pro 这些纯电车,续航 300 公里以上,带倒车影像、10.25 英寸中控屏和快充;7 万级有比亚迪海鸥,标配刀片电池和智能网联,安全配置比飞度多 4 个气囊。而飞度 1.5L CVT 潮享版,落地近 10 万却连后雷达、天窗、铝合金轮毂都没有,内饰全是硬塑料,中控台上那块单色小屏像十年前的电子表。
更尴尬的是和合资竞品的对比。大众 Polo Plus 优惠后 8 万就能落地,标配全景天窗和皮质座椅;丰田致炫 X 终端价 7.5 万,比飞度多了后排出风口。有位开汽修店的朋友说得直白:“现在买飞度的,要么是情怀,要么是不懂车。同价位国产小车配置能甩它三条街,可靠性也查不到哪去。”
二、产品力优势被价格稀释:曾经的 “超跑” 光环褪色
其实飞度的底子依然能打。1.5L 地球梦发动机油耗确实低,实测市区代步 5.3L/100km,加 92 号汽油,每年 1 万公里油费不到 3000 元;“魔术座椅” 放倒后能塞进婴儿车 + 28 寸行李箱,空间利用率同级无敌;10 万公里无大修的口碑,至今没有国产小车能完全替代。
但这些优势在价格面前都成了 “不值钱的优点”。乡镇教师李姐算过一笔账:“飞度比海鸥贵 3 万,按每年 1 万公里算,省下的油钱够加 10 年油,还得贴钱买配置。我买菜接娃,要那么强的发动机干嘛?” 更关键的是保值率暴跌,三年保值率从 75% 降到 62%,当年 “开三年亏一万” 的神话彻底破灭。
三、如果真能 5、6 万落地:市场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假设飞度真能做到 5、6 万落地,情况会完全不同。这个价位的消费者对配置敏感度远低于可靠性,他们更在乎 “能不能开十年不坏”。实测显示,飞度小保养 350 元搞定,比海鸥的电池维护成本低 40%;加油站比充电桩随处可见,对乡镇用户来说是刚需。
县城经销商老王给我算过账:“如果飞度 6 万落地,我每月能卖 50 台。现在买五菱宏光 MINI 的用户,一半是因为预算有限,他们宁愿多花两万买台能跑高速的合资车。” 在三四线市场,“本田” 的标依然比新势力有号召力,只要价格到位,下沉市场的潜力不可估量。
四、本田降不下来的苦衷:成本和体系的双重枷锁
但飞度的价格不是想降就能降的。作为合资品牌,飞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仍有进口成本,国产化率虽高但供应链成本比纯国产车高 15%;更重要的是价格体系不能乱,一旦飞度降到 5 万级,会直接冲击思域、型格的入门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有内部人士透露,飞度的单车利润比缤智还高,是本田的 “利润奶牛”。在电动化转型需要大量资金的当下,厂家显然不愿牺牲这块肥肉。这就导致飞度卡在尴尬的位置:比国产电车贵 3 万,比合资竞品配置低,只能靠 “GK5 情怀” 苦苦支撑。
五、现状:情怀撑不起溢价,市场用脚投票
现在还在买飞度的,大多是 “GK5 遗老”。改装店老板阿伟刚提了台潮跑 Pro 版:“我改了轮毂和避震,花了两万多,但说实话,如果不是情怀,这钱加起来能买台影豹 R 了。” 更多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某汽车论坛的投票显示,83% 的用户认为飞度 “定价过高,性价比不如国产”。
说到底,飞度的问题不是产品力不行,而是价格脱离了目标用户的承受力。当入门级消费者开始拥抱新能源,当国产小车在配置、价格上全面压制,飞度还抱着 “合资光环” 不肯低头,自然会被市场冷落。如果有一天,飞度真能放下身段,把落地价做到 5、6 万,或许还能续写 “国民神车” 的传奇 —— 但从目前来看,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