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咱们见证了国产新能源车的井喷,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停车场,电动车的比例蹭蹭往上涨,感觉插混、纯电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产量创新高,技术进步也瞄准了全球最高标准,好像我们离“人人智能出行”的梦想,看着就差那么一口气。但真正的高端科技能进到普通人的手里吗?这就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四驱、激光雷达这种咱以前只在豪车配置单看到的东西,咋还总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呢?
我常琢磨一句话,叫“科技平权”。你看高性能电机、智能辅助驾驶、激光雷达……刚开始只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车上见。而咱们大多数人买车,盘算的还得是20万级的家用轿车,两万块的配置就能犹豫半天。结果在20万级市场上,厂家们手里攥着一把把“科技王牌”,却往往拿出来点缀下“旗舰”,剩下的中低配就都是大路货。四驱这一块,整体市场占比不到17%,激光雷达更是小众……一台全系四驱+激光雷达,售价轻松飙到70万,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
这就好比智能手机,早年间是旗舰才有三摄四摄、无线快充、3D人脸识别,一般人只能用个一摄的塑料安卓机。咱都知道技术是个向下流动的过程,但总有一段时间,顶尖配置只给有钱人享受,等落到普通人身上早就是“旧物新装”了。这合理吗?是不是也该问一句,凭啥先进配置只能是“高高在上”,为啥普通人不能开上配置拉满的智能混动车?是不是厂家故意做决定,只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少数人?
就在这时候,领克10 EM-P横空出世。你要说它本事大到能颠覆行业、完全革新市场,这话或许夸张了点。但领克这回做的事儿动真格——四驱、激光雷达全系标配,价格却咬定在20-30万区间。这事儿到底值不值那么多关注?我觉得,关键不只是产品力,而是它让行业终于动起来了,让咱们有理由相信科技不是“专供”,而能成为日常。是不是有点“雷军式”的平民科技感,谁都吃得起米其林?
先来看领克10 EM-P最硬的“底牌”:四驱系统不是简单地拿个前后电机糊个四轮动力,领克用的是P4异步电机,还搞出“偏心同轴设计”和新型导条材料。这听着挺玄,其实解决的问题很接地气——效率、体积、能耗,还有噪音等“用车真实体验”。异步电机比同步电机稳定性更高,能耗更低,噪声振动(NVH)也更出色。以前大家说两驱油耗低四驱费油,领克这套方案反其道而行之,亏电油耗只有4.22L/100km。这怎么做的?后桥电机可以完全解耦,需要的时候马上四驱,平时就跟两驱一样省油。“0拖曳损失”只在说明书里看过,这次给整出来了。
很多人觉得四驱只是“炫技”,但在中国这一路况多变、不确定因素极多的环境下,四驱带来的安全性、操控性真的能给日常通勤和自驾游带来实实在在的升级。你试试大雨天、结冰路面、山区弯道,用两驱开和用四驱开就是两种体验。更不要说全力加速,领克10 EM-P能做到5.1秒破百,堪比不少豪华品牌的高性能车。这是不是在告诉咱们,性能、油耗、舒适其实完全可以兼得,而且已经不是“看央视才有的新闻”,而是在售车时的真实选项?
说完车的“腿脚”,再看看“脑子”。激光雷达全标、AI芯片加持,直接把智能辅助驾驶体验拉上新台阶。这里边最值得深挖的还是英伟达Thor芯片,行业首款AI智驾专用,算力700TOPS,据说能“一片顶三片”。芯片强悍的地方在于对大模型和自动驾驶算法的适配能力——简单讲就是它不光能支持基础智驾,还能玩转AI学习、自主进化,把“人机协同”变成可能。以前咱对智驾的理解就是,车会主动刹车、能识别车道线,现在已经可以自动变道、连续避障甚至停车场里寻位了。领克10 EM-P支持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超过30项,包括车位到车位领航、障碍物自动避让、人车伴行等,安全性和便利性确实提升了一个层级,但关键是这些配置,不再只是顶配用户专供,而是所有用户都能享受。
你说激光雷达到底有啥用?很多人觉得视频、毫米波雷达已经够用了,可实际应用里,复杂天气、夜间、各种极限工况,激光雷达的定位精度、距离感知都甩传统方案几条街。再怎么吹摄像头识别,夜里开车遇到障碍物还是激光雷达铁板钉钉赢。领克10 EM-P的雷达测距能做到100-150米内厘米级别精度,15厘米的小障碍都认得出来,雨雪雾天性能都不掉队,真正做到“安全感随车而行”。
问题就来了:如果全系标配四驱+激光雷达以后变成20-30万级的常规玩法,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厂商都会被迫加速进步?是不是以后买车时不用再比谁的高配更机智,而直接挑谁家整体更均衡?如果说以前消费者只能在价格和配置之间权衡,未来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科技自由”?
回头看看腾势Z9、享界S9,这些都号称全系激光雷达,但到了四驱和AI智驾这块,价格立马翻上天,真正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说到底还是妥协过的。领克10 EM-P这次敢于把“最好的能力”定在“主流价格”,是勇气也是玩法。厂家愿意冒这个险,市场愿不愿意买单?咱们接下来可以拭目以待。
但更值得思考的一点是,这种“全家桶”科技配置如果最终成为行业新标准,还能有多少创新跟上?是不是大家都给卷死了,最后又变成价格战、内卷无休止?还是说,科技进步本质就是让更多人都用得上、更便宜、更容易获得?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从拼硬件、拼芯片最后其实还是要拼场景价值,到底谁能把智能驾驶和四驱体验变成普通用户的生活质量提升,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参数摆在宣传页上,才是最该考虑的。
所以,领克10 EM-P首秀,不只是新配置新技术,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中国车企开始用行动去打破高端科技的价格壁垒,让更多人享受智能出行的红利。这是不是就跟咱小时候家里都用一样的彩电、都能出国旅游一样,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技术革新开始普及的时代?以后咱们是不是可以不用纠结什么“高端配置”,而直接像买菜一样选车,反正智能、四驱、智驾全都有,剩下的就看谁把体验做得更贴心、更懂用户?
汽车科技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谁能先造出最牛的雷达和电机,而是谁能最快把这些技术变成真实可用、体验友好的功能,让普通消费者真正觉得,“我多花的这点钱不是买虚头巴脑的宣传,而是真正改善生活的东西。”科技平权不能只是个宣传语,更应该是厂商们的真实行动。等咱们都能享受高端配置、都能体验最新智能,行业才会真正进入新阶段。
最后再问一句,现在的你,面对已经到来的智能混动新时代,还会纠结只选最低配吗?你是不是更愿意为那些“落地即顶配”的创新买单?技术普及与体验升级,到底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价值标签?或许,领克10 EM-P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不纠结”的答案。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