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日本车企的利润,比中国所有头部车企加起来还多两倍!2024财年,丰田净利润高达2364亿人民币,相当于每天进账6.5亿,而中国十大上市车企辛辛苦苦干一年,利润总和才1030亿,加上奇瑞预估的150亿,也不到丰田的四成。这个数字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所有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为何利润干不过一家外企?
先看企业层面的对比。丰田单枪匹马赚的钱,是中国十大车企总和的2.3倍,即便算上奇瑞,也还差着近千亿。更扎心的是人均效率——丰田38万员工,人均创利61.6万元,而中国A股整车板块人均创利还不到4.57万元,差距超过10倍。这就好比,丰田一个员工创造的价值,抵得上中国13个同行。
再看供应链困境。中国车企深陷价格战泥潭,为了抢市场,60天账期成了潜规则,供应商苦不堪言。而丰田呢?凭借百年供应链体系,把成本控制得死死的,每辆车的利润能达到2.5万元,是中国车企的两倍多。不过,丰田也有自己的烦恼,新财年受关税和汇率冲击,利润预计再降35%。
丰田的利润神话,离不开四大支柱。第一是全球市场布局。美国市场贡献了丰田23%的销量和四分之一的营收,日本本土生产的323万辆车,60%出口到欧美,雷克萨斯等高利润车型更是主攻这些市场。反观中国车企,受贸易壁垒限制,只能在亚非拉中低端市场打转。
第二是技术路线的精准卡位。丰田的混动车型占全球销量的34.8%,北美和欧洲供不应求,而电动化却异常审慎,BEV仅占销量的1%,避免了像中国车企那样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投入上,丰田占比不到3%,远低于比亚迪的7%和蔚来的20%。
第三是成本魔法。丰田把莱特定律玩得炉火纯青,累计产量每翻倍,成本就降15%,这种规模效应碾压了中国车企的内卷式降价。再加上百年供应链的本土化生产,成本控制到了极致。
第四是汇率武器。2024财年日元贬值,让丰田多赚了5900亿日元,但2025年日元升值,预计要损失7450亿日元,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成了丰田的噩梦。日本车关税从2.5%涨到27.5%,仅2025年45月就损失1800亿日元,核心零部件关税还波及北美工厂,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成本激增。这不仅影响丰田,奔驰、沃尔沃、福特等车企也取消了盈利指引,通用更是预警50亿美元的损失。为了稳住供应商,丰田不得不自己承担关税成本,利润进一步缩水。
面对困境,中国车企并非没有机会。破局的关键在于打开高端市场。丰田本土营业利润占比60%,中国车企也需要强化本土溢价。比亚迪年销302万辆,规模效应的临界点临近,成本曲线拐点即将到来。奇瑞出口114万辆,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供应链价值再分配也是一条路。丰田通过维修、金融等服务赚得盆满钵满,中国车企可以整合电池回收、车联网服务等高利润环节,提升价值链收益。
丰田并非高枕无忧。认证造假事件导致停产,2024财年日本销量下降1.6%,电动化目标也从150万辆砍到100万辆。而中国车企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领先全球,比亚迪、吉利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正在缩小与丰田的差距。
短期来看,丰田仍主导利润,但萎缩趋势难逆,年利润预计下降34.9%。长期来看,中国车企有望在欧盟和东南亚市场复制丰田的全球化路径,当头部车企产能突破500万辆时,利润结构将逼近丰田。
利润差距的本质,是产业阶段的差距。丰田模式可借鉴不可复制,中国车企需要构建“技术规模市场”三角引擎,把内卷的能量转化为全球扩张的势能。毕竟,利润不是终点,而是新工业革命的燃料。你觉得中国车企多久能追上丰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