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霓虹还没来得及打烊,一辆亮银色尚界H5缓缓停靠在小区门前。门还没开,路边早就聚了好几双渴望的目光,都是老王、刘姐这种“早八点都忍不住要围观新车”的邻居。车主下来的时候,大家刚憋住一嘴的问题:“听说你这车跑快了,比原来用的油还省?”、“华为那个智能驾驶,到底灵不灵?”、“真花15万多买了?”,现场气氛比刑侦案发地侦查时的热烈氛围有过之而无不及。
15.98万元,这样的“枪响价”本该是一串白色黎明中的枪声,划破了智能电车江湖的寂静。但在朋友圈里,刷屏的既不是欢呼,也不是惊讶——而是犹豫。如此低的门槛,按理说该是广告部小杨、教务处老吴都眼红的“科技普及福音”,为何落地时却像警队里突然掉出来的失窃狗血,热闹却未必真有新意?
回到事件本身。鸿蒙智行(带着华为的光环),联合上汽推出了尚界H5。从账面数据来看,六个版本,价格从15.98万到19.98万,覆盖了现在都市工薪层最大的一块心头肉。你要是既要续航、还要里子,乍一看每个需求都排上队了:增程、纯电都安排上了。电池方案,像打卤面:爱吃磷酸铁锂还是想试试三元锂,轮流供应。至于动力总成,额定功率写得清楚,1.5L增程器,72kW,想想其实跟过去常见的缉毒民警用车差不太多,能跑能省还算靠谱。
重点是辅助驾驶这个“华为牌猛药”。ADS 4基础版与高阶版,说起来热闹,实际体验却明显分级。Pro系列只能“高速公路上睡一觉”,Max系列“城区路口也能撒手了”(当然只是理论上,真这么开万一出事故,还得乖乖录口供)。别忘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该有的都有,但细节上,基础版与高阶版价差可不是小数目。
价格,成为画龙点睛的一刀。16万不到的“基础版”听起来像是饭馆门口的大排档招牌菜单,真的一走进去,最受欢迎的鸡腿饭你得加一份小菜才给上。想要华为ADS 4高阶版,最低也得17.98万,而顶配咬到20万的话,大家心里都把对比对象悄悄换成更高端、更有性能光环的车型——比如阿维塔。
基于荣威ES39的底盘技术,与其说是新鲜,不如说像警队里曾用过的老“刑事技术车”换上新警徽。一方面,这类底盘的可靠性毋庸置疑,上汽作为“德系底盘宣传大户”,调教能力也不至于拖后腿。可说“革新”还是有点勉强,就像老刑警破案用的老式卷宗再怎么硬核,光拍点新照,没法掩盖年代感。
市场反应倒是一如既往的“茶凉人未走”风味。小订16万,实际大订仅一万出头,估计营销部门当晚加班时如坐针毡。群众的智慧果然不能小看,试水归试水,“革命性定价”这个招式在当下也不算新鲜。曾经引发抢购的平价智能车,现在已经变成细分市场内的常规操作,没有诚意的“低价”只是把配置切成不同套餐,呼唤着消费者自行斟酌。
理性剖析,其实这场“15万级华为智能辅助驾驶普及大战”更像是主打一个模糊边际与心理落差。从上汽的立场出发,想先趟水,看看与华为合作能不能再拉点声量,底盘、动力这些硬件先用“库存”应急,只要智能化能蹭到“华为金字招牌”,赚点路人流量已然心满意足。但对用户来说,新买家不糊涂,配置不一、价格分层、智能化半吊子的方案,更像是“开了一瓶新酒,倒进了旧坛子”,难怪热情不高。
接下来的问题很实际,15—20万市场究竟还可以卷出什么花来? 作为“技术流”职业病患者,我其实怀疑,这轮“华为+X”组合拳,能不能真撑起一条全新赛道。硬件上没有绝对优势,辅助驾驶只给了外挂皮肤,想靠软件包打天下,可人家深蓝、极氪、阿维塔甚至比亚迪都没有闲着。你卷智能驾驶价格,我卷硬件素质,最后如果大家都“下饺子”,岂不是又回到了价格战的泥潭?老百姓能享福,但厂商绑定也容易成瘾,乐此不疲。
当然,黑色幽默是汽车江湖永不落幕的“调味剂”。自嘲一下,分析这档子事情跟做个案分析一样,亮点都有,遗憾也满地:有志青年搓着手盼技术变革,老实警犬等着案子结案,最后还得请市场决定是“神剧反转”还是“无疾而终”。我甚至怀疑,多年以后,回看这场智能汽车混战,会不会笑着说一句:当年说好的智能化革命,其实只是八分钱一包的“香烟糖”,那股劲头几年一过就成了标本。
至于结论,这回不敢妄下。15.98万的智能辅助驾驶杀入战场,算不算真正的“普及”?还是说,这只是营销层面的一次“预演”,让人们多了些新的选择,却少了些确定感?消费者到底愿意为智能化买单到什么程度,行业里又还有多少“说一套做一套”可以被容忍,都是下一个案子需要侦破的谜题。
谁说答案一定只有一个?就像案发现场永远埋着多个伏笔,你会买单,还是继续观望?趁着智能汽车大战还没画句号,不如顺手把问题抛回给你:你心目中的“智能化革命”,底价究竟应该是多少,底线又在哪里?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