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联合华为搞新合资,主推智能越野,流程品牌双创新

——凌晨,环东风厂区的路灯下还亮着,城市与工业的臂弯交错,只剩清扫车在路边孤独地低吟。我有一朋友在东风做项目,夜里发来信息,说“公司又要搞个大动作了,这次还是联合华为”。他语气里带着点没睡醒的迷茫,也有点“头大”,毕竟组织架构变化比秋裤换新还频繁。按惯例,他问我怎么看。这种问题,专业视角通常要比八卦流热闹得多——但又无趣得像是周一早上的例会。

如果你是那位工程师,现在面对的是一种新合资公司模式:既不是传统的“品牌贴标+供应链合作”,也不是“科技公司入股当老板”,而是,东风主导、华为深度嵌入——一边是几十年做车的国企老炮,一边是智能技术领域的“新贵”,谁强谁弱,看起来也十分耐人寻味。这“第三种模式”究竟靠不靠谱?如果你是负责研发,或者销售,你愿意被哪种模式“主导”呢?

事情是这么走的。9月17号,东风集团股份正式官宣,要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襄阳控股、襄高投资一起创立合资公司,制造和销售智能越野车。对外公开的是猛士品牌:车系背后是军车基因、豪华定位,“猛士”这俩字比好多国产SUV都硬气。但和以往不同,这批新车要在智能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力,东风出技术、平台、商标,资源和体系都不缺;华为则递来一套“创新管理打法”,IPD、IPMS等流程全盘引进,从产品研发到营销到服务,深度嵌入,协同作战。而且,华为“全面开放流程与体系能力”,不是只做供应商,也不像乐视那套“跨界入主”的故事,反倒有点“四分之一股东、二分之一大脑”的既视感。

看起来,这个合作模式像是大厂之间的“婚姻辅导”:一方主导家务、一方全心赋能,嘴上还是“你主导,我支持”,回家谁做主,得看饭是谁烧的,是做工程还是做智能算法,细思一点都不省心。

这背后,说白了,是中国产业链变革的一个缩影。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怎么配合?早些年都是“1+1”,说是合作,实际上大家都是凭各自招牌凑热闹:车企出平台,供应商搭上些智能部件,弄出个“定制智能座舱”,就美其名曰“赋能”。再高端一点:“科技公司做头牌,车企做代工”,这思路迪士尼和国产动画都用过,结果往往是“科企入场,车还出不来”。实话说,有人唱“你是我的眼”,最后还是自己拿着手电走夜路。

东风和华为这次试探“第三种模式”,实质上是要重新梳理汽车产业上下游的权力分布和优势互补。东风主导,技术和品牌平台扎实;华为嵌入,流程体系和智能技术领先,再一加湖北地方资源背书,这格局比单纯的供应商转型要高。新设合资公司,组织架构做扁平一些,试图甩掉“国企效率低下”的包袱,结果如何,还要三年后验收。但流程做扁平化和灵活高效,真能摆脱老派作风?也许新公司和传统事业部之间,不用争抢会议室,也能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理想布局。只不过,国企基因和高科技打法混合,就像一边喝大碗茶一边品手冲咖啡——初见新鲜,再喝易腻。

还有个关键点在于知识产权与数据资产归属。东风贡献猛士品牌、智能驾驶专有技术的使用权,但所有资产许可、成果归属,怎么算账,恐怕比生产管理还复杂。华为负责流程和技术支持,但“核心IP”归谁所有?这点,可比“谁当产品经理”更具争议。以前做车,知识产权归车企,供应商是打工仔;现在智能座舱、算法、数据联动,双方谁说了算?如果未来猛士系列的智能驾驶算法猛进,谁有权用到其他品牌车上?这才是产业链重构中最难啃的骨头。

市场反应,同样是未知数。高端智能越野,本身是个“大蛋糕”,但蛋糕旁边虎视眈眈的是比亚迪、理想、甚至蔚来。这帮“同龄人”,智能电动和高端定位都在卷。新公司要进入这场混战,如果产品力不足,流程再扁平也只能在会议室里自嗨;智能驾驶体验差一点,品牌再硬气也像装甲糖果。更幽默的是:东风一批老工程师对华为的智能座舱还嫌“花里胡哨”,习惯了机械密封和刚性测试,看见算法提案恨不得现场开一场学习班。结果可能是国企大会上讲IPD方法论,底下老哥还在琢磨“猛士”到底能不能比坦克更猛。

东风联合华为搞新合资,主推智能越野,流程品牌双创新-有驾
东风联合华为搞新合资,主推智能越野,流程品牌双创新-有驾
东风联合华为搞新合资,主推智能越野,流程品牌双创新-有驾

自嘲说起来,其实我们做专业分析的,也常被问一句:“这种新模式会不会落地?”经验告诉我,所有技术革命和体制创新,最终都是“能否落地”的生存游戏。大厂高层设想再完美,不碰到实际问题,谁也不知道水有多深。企业治理结构再灵活,碰到人员调整和资源协同,依然有人想“既要造猛士,也要守老路”。哈,体制创新这事,常被黑色幽默写成“不是你不努力,是地球太努力”。湖北本地产业集群化,夸一句“注入新动能”,其实就是一群人在争谁更懂动能。

这轮东风与华为合力探“第三种模式”,到底是在创新还是冒险?如果新公司未来能做到行业顶尖的智能越野,也许说明国企和科技公司真的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如果又成了“流程改革样板间”,最后被市场边缘化,也难怪工程师们天天在信息发愁。新生态能否跑通,不只是技术合作,也不只是流程优化,更是企业基因和行业文化的硬碰硬。

到最后,现场还是车间里的一盏路灯,东风猛士的电流和华为算法的代码,谁能创造新局,这道题或许还没标准答案。如果你是合资公司里的一员,你更看重流程革新,还是品牌底蕴?你选择相信技术主导,还是产业集群的协同?未来的智能越野,到底是“猛士进化”,还是“一场新模式的豪赌”?这场博弈,还等你下场投票。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