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挺让人揪心的消息,说咱们的国产品牌奇瑞汽车,准备要从俄罗斯市场撤退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可真是激起千层浪。
要知道,现在俄罗斯市场对于中国汽车来说,那可是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奇瑞在那边卖得风生水起,怎么会突然说不干了呢?
一时间,各种猜测和议论都冒了出来。
有的人觉得可惜,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么能说放就放;有的人则表示担忧,是不是奇瑞在国外遇到了什么大麻烦。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个明白。
这阵风最开始是从日本那边吹过来的。
一家叫做《日经新闻》的日本媒体率先报道,说奇瑞汽车在一份准备去香港上市的公开文件中,自己承认了,因为要遵守国际上的一些制裁和出口规定,加上俄罗斯那边自己也设置了一些贸易门槛,所以计划在2027年之前,彻底退出俄罗斯市场。
这个消息听上去有板有眼,毕竟它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证据——奇瑞自己的官方文件。
这种白纸黑字的东西,总不能是瞎编的吧?
所以,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其他一些媒体转载,一传十、十传百,搞得跟真事儿一样。
但是,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事情很快就出现了反转。
俄罗斯那边最权威的官方通讯社,塔斯社,马上就出来说话了。
他们直接联系了奇瑞在俄罗斯的负责人,对方给出了一个非常干脆利落的回复:这是假消息,奇瑞品牌压根就没想过要离开俄罗斯市场。
这下子,普通人可就看蒙了。
一边是号称有文件作证的“爆料”,另一边是当事人的“官方辟谣”,到底哪边说的是真话?
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都说自己有理,我们这些旁观者要想弄清楚是非曲直,就不能光听他们说,得自己去找证据,看看那份关键的文件里到底是怎么写的。
说干就干,这份文件是奇瑞为了上市准备的招股说明书,是公开的资料,找起来并不难。
当我们翻开这份长达数百页的文件,仔细查找与俄罗斯业务相关的内容时,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和日本媒体的报道,可以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文件里确实提到了俄罗斯,但说的完全是另一回事。
比如,文件里提到,俄罗斯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提高了一种叫做“报废税”的税收。
这个税一加,从中国直接运一辆整车过去卖,成本就高了,利润自然就薄了。
这确实是个挑战,但这是做生意都会遇到的正常问题,就像你开个小卖部,房东突然涨房租一样,你会觉得压力大了,但通常不会因为这点事就把店给关了。
最关键的部分,也是被日本媒体拿来大做文章的地方,是文件里的一段话。
这段话确实写了,奇瑞从2025年开始,计划要“缩减”在俄罗斯的运营规模,并且在某个时间点还出售了一部分在俄罗斯的资产和销售网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看,这不就对上了吗?都开始卖东西、缩小规模了,不就是要走人了吗?”千万别急,看问题不能只看一半。
就在这段话的后面,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奇瑞在文件里明确写道,他们专门请了国际制裁领域的法律专家来评估风险,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奇瑞目前在俄罗斯的经营活动,并不违反最主要的那些国际制裁规定,而可能沾上边的一些次要风险,也是“相对有限”的。
现在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看,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缩减”和“退出”,这在中文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
打个比方,你在一个城市开了十家连锁超市,后来发现其中两三家位置不太好,生意一般,还老亏钱。
于是你决定把这几家店关掉,把资源和精力都集中在剩下那七八家生意火爆的店上。
这个行为就叫做“缩减规模”或者“优化调整”,目的是为了让整体生意做得更好、更稳当。
而“退出市场”是什么呢?
是你把这个城市里所有的十家店全都关门大吉,从此以后再也不在这儿卖东西了。
日本媒体恰恰就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把奇瑞正常的、为了规避风险和提高效率的“缩减调整”,偷换概念,夸大成了末日来临一般的“彻底退出”。
而且,那段关于法律评估的内容,更是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奇瑞不是一个愣头青,在国际市场上横冲直撞。
恰恰相反,他们非常谨慎,每走一步都经过了周密的计算。
他们知道在俄罗斯做生意环境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明枪暗箭”,所以他们花钱请了最专业的律师团队来当“导航员”,确保自己开的船不会触碰到暗礁。
这种做法,恰恰说明了奇瑞是打算在俄罗斯长期、安全地经营下去,而不是打一枪就跑。
一个真心想走的人,是不会费这么大劲去研究当地的航海图和法律法规的。
我们再从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来想一想,奇瑞有可能主动放弃俄罗斯这块大蛋糕吗?
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自从2022年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以来,以前在俄罗斯市场占主导地位的那些欧洲、日本、韩国的汽车品牌,因为各种原因,基本上都撤得一干二净了。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挤满了人的大食堂,突然之间大部分人都走了,留下了大片的空桌子和没人吃的饭菜。
这个时候,谁能留下来,谁就能吃个饱。
咱们的中国汽车品牌,就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
根据权威的行业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新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拿下了半壁江山。
而奇瑞,更是这股浪潮中的领头羊,它旗下的几个品牌,比如奇瑞、星途、捷途等等,加在一起的销量,常年稳居所有品牌的前三名,仅次于俄罗斯本土的老大“拉达”。
就在不久前的2024年5月份,奇瑞单一品牌在俄罗斯就卖出了一万三千多辆车,市场份额高达10.8%。
面对这样一个销量暴涨、利润丰厚的黄金市场,你说奇瑞会傻到因为一些可以应对的困难,就主动把这一切都扔掉吗?
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说不通。
所以,整件事情看下来,真相已经非常清晰了。
奇瑞在俄罗斯的业务,的确是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关税提高了,国际环境也比较敏感。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奇瑞做出了一些非常理智和专业的商业调整,比如适当收缩一些利润不高的业务线,把力量集中在优势项目上,同时加强法律风险的防控。
这是一家成熟的跨国企业在复杂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正常操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正常的商业决策,却被某些海外媒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通过歪曲和夸大的手法,硬生生给解读成了一场“大溃败”。
这背后,我们很难不去想,是不是因为中国汽车在海外发展得太快了,动了某些人的奶酪,所以他们才想用这种舆论上的手段来给我们制造一些麻烦。
这件事也实实在在地给所有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出海之路,远非坦途。
我们不仅要把产品做好,更要学会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舆论场上保护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征程才刚刚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每一步都需要走得更加小心、更加智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