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再出招,26款轩逸减配降价!能赢回消费者的心吗?

日产轩逸,又使出了杀手锏,26款减配降价,到底图啥?

连续多年霸榜紧凑级家轿销冠的日产轩逸,推出2026款车型,采取了"减配降价"的策略:终端优惠价下探到7.58万元,入门版比之前便宜了近万块!

不少老车主:

"刚买的新车就这么不值钱了?"

"轩逸这是要跟国产车拼到底了?"

要知道,轩逸可是合资燃油车的"常青树",过去靠"省油耐用+大沙发"躺赢市场,可这两年被比亚迪秦PLUS、吉利星瑞这些国产插混车追着打,销量增速明显放缓。

如今"减配降价",到底是库存压顶的无奈妥协,还是对市场的一次狠辣反击?

日产再出招,26款轩逸减配降价!能赢回消费者的心吗?-有驾

26款到底砍了啥?

2025年8月15日,东风日产悄然发布了2026款轩逸,这次改款可以说是"做减法"的典型案例。从表面看,新车的指导价区间为11.39万-13.39万元,但终端优惠后的入门版"省心版"只要7.58万元,这个价格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仔细一看配置单,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了。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备胎被取消了,换成了补胎工具包。别小看这个改动,备胎虽然平时用不上,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可是"救命稻草"。现在换成补胎工具包,遇到胎壁破损或者大面积损坏,基本就只能叫救援了。

在欧洲车上比较常见,但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心理接受度还是有点低的。

入门版的"省心版"把中控屏都砍掉了。

你没听错,就是连个像样的车机系统都没有,只保留了基础的蓝牙连接功能。在2025年简直有点不可思议——现在连五六万的国产车都标配大屏+智能车机,轩逸却在开倒车。

为什么突然这么干?

答案其实很明显:压力山大。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逼近50%,专家预测2025年将达到这个关键节点。年轻消费者买车时越来越看重"可油可电"的混动车型,纯燃油车的吸引力确实在下降。

另一方面,国产同级别车型的价格战打得异常激烈——比亚迪秦PLUS DM-i入门版7.98万还送绿牌,吉利星瑞1.5T版本9.97万起步配置还很丰富,轩逸的传统优势正在被蚕食。

市场数据不太好看。虽然轩逸在3月份还能卖出23,153辆,但这个数字相比以往的辉煌已经有了明显下滑。面对库存压力和销售压力的双重夹击,东风日产选择了最的办法:官方背书降价,同时砍掉一些"不必要"的配置来控制成本。

从商业逻辑上看,这确实是一种应对策略。通过降低门槛价格来吸引对配置要求不高的消费者,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能便宜几千块钱买到合资品牌,配置差点也能接受。

但问题是,能否真正解决轩逸面临的根本问题,还是个未知数。

日产再出招,26款轩逸减配降价!能赢回消费者的心吗?-有驾

老车主为啥骂街?

轩逸2026款的减配,可不是简单的"少个杯架"那么轻松,而是精准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咱们来看看这次"手术"到底动了哪些地方。

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入门版取消中控屏这个操作。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买个车连个导航都没有?

虽然可以用手机,但体验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国产车早就把10英寸以上的大屏当标配了,车机系统也越来越智能,语音控制、在线音乐、实时导航这些功能已经成了年轻人买车的基本需求。轩逸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倒车,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备胎改成补胎工具包也是个槽点满满的决定。虽然从统计学角度看,大部分车主一辈子可能都用不上备胎,但这东西就像保险一样,平时觉得没用,真需要的时候就知道重要了。特别是对于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来说,半路爆胎只能叫救援,不仅耽误时间还要花钱,体验确实不太好。

老车主的心理落差可以理解。想象一下,你几个月前刚花11万买了2025款轩逸,结果现在2026款不仅便宜了近万块,配置还更简化了。

虽然理性上知道汽车降价很正常,但心理上确实会觉得自己成了"大冤种"。网上已经有不少车主在吐槽:"早知道等等就好了,现在感觉自己买亏了。"

轩逸一直主打的"家用舒适"定位也在这次减配中受到了冲击。虽然"大沙发"座椅还在,但缺少了中控屏和一些便民配置,整体的用户体验确实会打折扣。特别是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车机功能的缺失会让全家人的用车感受都不太好。

从另一个角度看,减配策略也反映出轩逸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某种"保守"心态。与其像一些品牌那样咬牙升级配置迎接挑战,轩逸选择了"割肉保利润"的路线。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损害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

毕竟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他们不仅要"便宜",更要"值"。同样是10万块钱,你可以买配置简化的轩逸,也可以买配置丰富的国产车,消费者会怎么选择其实很明显。轩逸想要靠"合资品牌"的招牌继续收智商税的日子,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日产再出招,26款轩逸减配降价!能赢回消费者的心吗?-有驾

减配降价真能救命?

轩逸的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整个合资燃油车阵营面对新时代的一个缩影。面对新能源车的猛烈冲击和国产车的价格攻势,合资品牌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焦虑。

咱们先看看大环境的变化。

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预计将突破50%,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可怕的是,这个趋势还在加速。插混车型凭借着"可油可电"的优势,正在疯狂抢夺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一家公司的月销量就能突破50万辆,这在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在大趋势下,轩逸选择减配降价确实是一种应对策略,但这真的能救命吗?

从短期效果看,低价确实能吸引一部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特别是对车机、配置要求不高的用户。毕竟7.58万能买到合资品牌,这个价格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但问题是,消费者的需求在升级,市场的标准在提高。国产车之所以能抢走合资车的市场,不是因为价格便宜(其实很多国产车同价位配置更高),而是因为它们能提供更好的性价比和用户体验。同样是10万块钱,你买轩逸只能得到基础的代步功能,但买秦PLUS DM-i却能享受到插混技术、绿牌优势、智能车机等一整套现代化配置。

技术发展的不可逆性。新能源车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变化,是整个汽车产业的升级换代。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从OTA升级到生态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燃油车难以比拟的。

轩逸"做减法"的思路,实际上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

从市场数据也能看出端倪。虽然轩逸还能保持月销两万多台的成绩,但增长势头明显放缓,而且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反观新能源车企,无论是比亚迪、理想还是小鹏,销量都在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用户认知的变化。以前消费者觉得"合资车更可靠",但现在的国产车在质量上已经不输合资品牌了。吉利、奇瑞的发动机质保都是10年或20万公里,这个标准比很多合资车都要高。

在配置丰富度、智能化水平、性价比等方面,国产车是全面领先。

所以轩逸的减配降价策略,像是一种"最后的挣扎"。它可能在短期内稳住一些市场份额,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产品体验、用户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仅仅靠价格优势是撑不了多久的。

日产再出招,26款轩逸减配降价!能赢回消费者的心吗?-有驾

"减配降价是不是歧视老车主?

刚买的车就贬值这么多!"这是最常见的抱怨。说实话,老车主的委屈确实可以理解。谁都不想刚买的车就大幅贬值,心理上确实不好受。

但客观地说,汽车降价在这个行业是常态,特别是面对激烈竞争的时候。iPhone也会降价,房子也会降价,汽车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厂家确实应该考虑老车主的感受,比如提供一些补偿措施,像免费保养、延长质保之类的,至少让老客户感受到品牌的诚意。

"10万块买轩逸还不如买国产,为啥还有人选它?"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确实,从性价比角度看,同价位的国产车配置丰富,技术也不落后。但轩逸依然有它的市场,主要原因还是品牌惯性和消费习惯。

很多家庭用户,特别是年龄稍大的消费者,还是觉得"合资车耐用、可靠"。虽然认知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改变需要时间。另外,轩逸在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相对较好,这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轩逸会不会彻底停产?

以后只卖电动车?"这个担心其实有些杞人忧天。轩逸目前还是日产的"利润奶牛",月销量虽然下滑但依然可观,短期内不太可能停产。但长期来看,电动化转型确实是大势所趋。

据说日产正在研发新一代e-POWER混动技术,就看能不能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了。

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轩逸这次操作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低价确实有吸引力,特别是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另一方面,减配的做法让人觉得"诚意不足",有种被厂家套路的感觉。

面对新能源车的冲击,它们既不想完全放弃燃油车的既得利益,又担心在新赛道上落后太多。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燃油车做减法失去竞争力,新能源车又跟不上节奏。

其实消费者的要求并不复杂:性价比要高,体验要好,服务要贴心。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不管是合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谁能满足这些基本需求,谁就能赢得市场。轩逸想要重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光靠降价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产品力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

日产再出招,26款轩逸减配降价!能赢回消费者的心吗?-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