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源 | 未来汽车Daily 摄
作者 | 孙雅楠
编辑 | 苏鹏
6月26日才刚刚挂牌成立的奕派科技,用不到40天便调整好内部节奏。
旋即便进入快速奔跑状态:发布一揽子新车,至2028年将产品矩阵扩张到20款,覆盖A0级到C级;产品节奏展开的同时,工厂排产也已调整完毕,武汉一二厂调整后分别日下线560台、350台;甚至新激励机制也已经铺开,围绕PM项目制优化方案。
这显然不是常规节奏,更不像是印象中传统车企的做派。新公司从挂牌到正常运转,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搭班子、磨流程、试运行,但奕派科技一成立就扛下了销量目标和项目节点,几乎看不出从0到1的过渡期,而是能望见从1到10的野心。
奕派科技希望到2030年,达成年销百万的目标。
于是,带领岚图跑通的原岚图CTO、现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将纳米品牌现被并入奕派品牌。此后,奕派科技变得脉络清晰,奕派品牌负责“向上”,与华为深度合作;风神品牌负责“求新”,将推出Robotaxi。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Daily 摄
动作之快,可见压力之大。纳米、奕派、风神三大品牌过去几年一直未能跑出声量和规模,内部资源重复、协同成本高。继续分头推进,意味着彼此消耗;而现在这场整合,是一次基于现实的压强突围。
原本分散在不同体系的研发、制造、销售线条被收束到了同一公司之中;原本彼此独立的资源,也第一次被纳入一个闭环中接受考核。
从架构调整到机制引导,从资源重组到管理换人,还不到四十天的奕派科技刚站在起跑线,就已经开始第一轮冲刺。
让一家公司跑起来
从6月26日奕派科技成立到今晚,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奕派科技的战略节奏已经清晰。
延续东风集团“听劝”的思路,奕派科技同样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奕派科技的一号工程便是“用户口碑”,对于客户的诉求可以用严格的“3个1”概括——10分钟内回应,1小时内拿出解决方案,1天之内解决问题。
据汪俊君介绍,奕派科技已经开展了一场用户沟通会,让用户能够与最高管理层之间直接沟通,倾听用户需求,如增加哨兵模式、连接音乐软件等。用户的提议也被落地,即将在eπ007、eπ008上OTA。
落实到今后发展的具体行动,奕派科技提出了「未来之翼」战略,聚焦技术、品牌、产品、海外四个方面。
目前,奕派科技有天元智驾、天元智舱、量子架构和马赫动力等技术护城河。
展望未来,这道技术护城河将越来越坚实:2026年,奕派科技将实现固态电池上车,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以上,续航超1000km;超千伏高压架构将落地,超高压碳化硅模块达到1700V,可以实现12C快充;推出天元T500激光雷达方案,实现全场景NOA。2027年,“未来先行者”天元T1000能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全速域NOP、全场景NOA和代客泊车AVP等功能。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Daily 摄
最重要的是,为了加强“科技”标签,奕派科技也将加入智能体大军,提升互动感受。
而在品牌上,奕派科技继续整合思路,将奕派与纳米品牌合并。
此后,新奕派品牌负责“向上”,分为主流科技系列与精品系列。主流科技系列为面对主流市场推出的纳米01,纳米06,eπ007,eπ008等车型;而智能精品系列则是东风奕派与华为乾崑联手打造的三款车,目前代号是01,02,03。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Daily 摄
汪俊君介绍,奕派的智能精品系列将是奕派科技“含华量”最高的车型,该系列第一款车型将在2026年上市,定位高端智能全尺寸SUV。
而风神品牌则负责“向新”,分为节能全球车系列和运营车系列。特别要说的是,风神的运营车系列将在未来推出Robotaxi。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Daily 摄
奕派科技的产品因此也变得清晰。两大品牌,四大系列,共同助力奕派科技完成2030年百万级的销售目标。
未来两年,奕派品牌每年将推出两款全新车型,风神品牌每年推出两款改款或全新车型。至2028年,奕派科技同时在售产品将达到20款。
奕派科技在海外市场同样野心勃勃。2027年,海外销售车型达到30+,全球网点达到2000+。2030年,本地制造占比达50%+。
这一切都不是喊口号,而是要立刻“跑起来”,奕派科技的第一轮动作已经开始了。
eπ007+、eπ007 闪现01、eπ008、风神L8、纳米01和纳米06这6款产品计划在两年内先后推出,填满了新车的发布周期;产能拉升,工厂从“6+1”模式变“1.5班”,武汉一二厂调整后分别日下线560台、350台;甚至新激励机制也已经铺开,围绕PM项目制优化方案。
图片来源:未来汽车Daily 摄
奕派科技的成立,东风集团的“不破不立”
整合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成立奕派科技,在外界看起来只是东风新能源业务的资源整合,尤其在车企纷纷整合品牌的当下,这样的行动更是顺理成章。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迟到但不得不进行的自救行动。
过去几年,风神、奕派、纳米三个品牌始终没能在市场上打响名号,品牌力和声量不及预期,而且各自背后还维持着一整套单独的研发、制造、销售体系。
对于东风集团来说,这些品牌长期处在低效率,不仅没有成为新能源板块的增长引擎,反而逐渐拖垮整体组织效。
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多年,一方面资源冗余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协同成本极高——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是一套完整的职能链条,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甚至因为体制原因,导致各板块之间互不配合、彼此掣肘。
奕派科技的成立,关键并不只是把几个部门合起来,也不是统筹成新品牌,而是为了从组织层面让所有部门都对销量负责。现在的奕派科技是研产销一体的整车公司,将之前原本分散在不同隶属单位下的职能整合到一个封闭链条中,从而形成清晰的权责闭环。
但整合只是起点。奕派科技真正关键的是引入了新的组织方法论和新的领导人选。
一方面,奕派科技将华为的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体系植入整个运作链条上。此前东风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技术中心主导研发,但并不承担销量结果;对市场敏感的营销端,却没有产品定义话语权。
即便东风也曾尝试销量与技术绩效挂钩,或推行研发负责人跟投制度,但都没有做好正面激励制度,最终这些尝试也都以失败告终。
而IPMS最大的意义,是把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管理单位,把研发、营销、制造全部绑定在一个产品链条上进行协同决策。这种“用户型导向”的方式,更适合当下的竞争环境。
其实,东风并非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纠偏。
2023年,东风试图通过“跃迁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学习长安的模式,把制造剥离给共享平台、让品牌“轻装作战”,但问题在于没有真正建立起协同文化,也没有统一的责任链,反而加剧了分散。
这次奕派科技把研发、制造、销售全部装进一家公司,是要让各个环节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变化是领导班子的配置。此次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曾任岚图汽车CTO,是一位典型的“年轻、懂技术、善统筹”的复合型人才。汪俊君在岚图时期,他就曾带队夜以继日打赢关键交付战,带领岚图梦想家跑出销量突破。
图片来源:奕派官方
东风集团用年轻人挑大梁,的确是对原有晋升逻辑的打破,但更像是一种破局。
要知道,汪俊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型老将,但他总被集团在关键节点上挑出来负责重组整条体系的“操盘手”。这与他是技术出身、经历完整产品节奏、且有平台统筹能力的中生代有密切关系。
当然,这或许也和IPMS制度有关。IPMS高度考验管理人员的能力,对“领导力”高度依赖。并且,IPMS需要长时间追踪,这需要管理人员能力强的同时,还能稳定守在岗位上。
这也能看出东风此次整合的急迫性。局面至此,不得不用“最有可能”的选择来解题,比如互联网风格的IPMS,再比如年轻化的领导班子。
所以说,奕派科技的成立并不是“验证某种模式是否有效”的实验。整合三个弱品牌,是现实逼出来的选择;而整合的战略是保证,这一次“改革”,不是把旧体系拼装,而是大胆启用新战术。
图片来源:奕派官方
它的成败并不会立刻决定东风自主乘用车的未来,但确实代表了一种罕见的破局姿态——在品牌基础薄弱、体系负担沉重的情况下,不再微调、修补,而是直接动组织、换人选去重新寻找可能性。
在淘汰赛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往往就是谁先改革,谁才有活下来的机会。主动变化的姿态在传统车企里并不稀奇,而大胆用一套新逻辑才是东风选择的破局之法。奕派科技能否带领奕派、风神走出来还无法预判,之后品牌是否会进一步整合也未可知,但至少这一次,东风选择了不再等待或是模仿,而是主动找了一条难但可能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