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城的4S店里,我碰到个老熟人,他是这行做销售的,凑巧聊了聊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他说:这车船税优惠又延续,库存压力不能一下子莽砸,可你说真取消,恐怕一些企业短期挺难受。话里带着劝慰,也有无奈。(这个对话体感是我多次听销售的综合反映,不能一概而论)
说实话,我觉得新能源车的补贴和免税,早些年还真合情合理。起码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快速搭建,供应商、研发部门忙得不可开交,像是赶集一样热闹。研发新车型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材料(零部件)质量、供货时机,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能把味道毁了。车用芯片和电池供应尤其挑剔,哪怕几天延迟,整个产线就得按下暂停键,堪比厨房烤箱突然断电。供应链的韧性,是这道菜是否成功的关键。估计目前国内真正高效的供应链大概只有30%-40%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体感,样本有限)。
拿蔚来和理想的某款同级车型作比较,蔚来的设计更偏向智能电动架构,使用了不少自研电控模块,体验上更顺滑。但理想在续航和空间上做了加法,更符合家用实际。实际看,很多买家就纠结这点——智能科技跟电池容量取舍哪个更值?尤其是日常通勤和周末自驾,前者更看重软件和智能交互,后者可能更在乎续航和充电便利。这种差别在真实使用场景里,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消费者挑车时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昨晚和一位在动力电池厂呆了5年的朋友聊天,他吐槽:芯片那块卡得最恶心,几次小订单改来改去,供应商像变脸一样,就像抢面包的场面,等你犹豫就没了。说得我心里一紧——供应链里这点小动作,谁敢说没影响研发节奏?按他的话说,类似供需博弈,后台暗战比车市外面要猛多了。这事情你们平时关注少,真该注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某新能源汽车开发阶段的试验数据,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2-15度电(体感,样本少),按当时电价折算,每公里电费才1.2元多点,明显比燃油便宜不少。但我得自我更正,前面老是说新能源省钱,其实不全对——因为折旧和电池更换成本是个坑,这部分你不能简单忽略。刚计算了一下,充电电池的更换周期不稳定,保守估计平均3-5年更新一次,单次动辄四五万花费,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真不小。
说到政策,我倒不确定是不是每个地方真都能做到这税费优惠无缝对接,估计还有不少地方坑坑洼洼,比如地方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时有时无,甚至有倒挂情况。听说一些县级市充换电设施建设,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快(这段先按下不表),地方财政压力大也是推不过去的原因。
从研发角度看,这些优惠和规划打算,一方面确实能带来集中资源去攻坚的效果,好比烹饪大厨IT团队疯狂研发新菜式,让车更智能、更安全。另一方面,这也像给了市场一个定心丸,但长期依赖补贴,可能会养成不良惯。供应链、研发跟政策配合,一旦政策风向变了,整个链条上的小伙伴都得重新洗牌。你有没有觉得,好像一刻都不能放松?
我听那位销售又说:取消优惠的话,短期销量肯定下滑,市场会遇冷。但我又想:新能源车要真全面普及起来,优惠停了反而更真实,同时对市场是个长远健康信号。但具体要怎么过渡?谁有一套平滑的方案?真没见过哪个行业的补贴能直接撤掉不打折。
刚才提到的技术攻关,比如动力电池跟车用芯片的突破,背后是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类似队伍整齐划一地踢球,不是各自为战。在智能网联技术层面,现在的推动力度大概有70%是在推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体感数据,没细想过准确度),这块到底还得靠什么?我觉得不少钱投到黑科技,但用车场景真的接得上吗?我有点疑惑,毕竟技术和用户体验之间有时差。
有段时间我一直关注县域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市场上反映也很复杂,电动车下乡政策帮了大忙,但农村充电基础设施跟不上,用户用起来很不方便。有朋友就抱怨,晚上车停外头,没充电条件,第二天出门都成难题。这块的补短板该怎么个节奏蚀合?充电桩、换电站、智能调度系统咋快速配套起来,似乎没那么容易。
我自己倒也没那么惊天动地的见解,更多是感受到变化的阵痛。市场扩张、产业升级和政策协调,三驾马车同时跑,难度你能想象。尤其是刚刚那句动力电池碳足迹管理,听着挺高大上,但具体怎么执行,是车企自检?第三方审计?还是用户自己盯着?(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最后还犹豫着,是不是所有人都想象得那么美——比如新能源车被美国黑客一键控制的说法。听上去有点科幻片剧情,估计夸张成分不小(没细想过)。但这提醒我们,不光是续航能力,安全防护同样重要。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电动车被黑,车辆突然失控会怎样?这背后牵扯的安全漏洞到底有多少?
算算百公里成本,假设电价0.6元/度,百公里电耗14度,单次百公里纯电费在8.4元左右。对比燃油车平均百公里油耗7升,7元/升,约49元电费成本低得多(心算,数据来源体感)。但别忘了前面提到的更换电池费用和电池衰减,这些都是变量。你会选择哪个更划算,真的得算清楚。
我还记得开过一段时间的某款油改电车,动力响应虽然猛,但冬天续航缩水,开着总是提心吊胆。你们有过冬天开电动车的体验吗?这冷不冷的电池表现真是个魔咒。我有点想知道,研发部门把这一块搞定,需要多大的投入和时间?
聊到这里,突然想问,是不是新能源车的补贴和政策调整,应该更精准?这样大家都能更安全、更舒心地用车。你怎么看?
这场产业升级的车轮不会停,但路上坑坑洼洼依旧存在。能摸得到的,可能就是那个充电桩上偶尔闪烁的蓝色灯光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