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闲鱼上一张截图:小米YU7标准版加价10万,钛金属色要加20万,卖家坐标深圳,信用极好,13人点“想要”,777人围观。这类转让订单遍地开花,价格从5000到上万不等,都声称能“快速提车”,但得走过户手续——这意味着你花几十万,买的是台法律意义上的二手车。
黄牛为啥盯上小米?某二手车商透露:“这车流量大,转手就能赚差价,比炒鞋稳。”闲鱼上某卖家更直接:“七天内可退,一毛不亏,白捡的利润。”小米官方刚宣布标准版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1万,转头黄牛就加价20万,生生把性价比玩成“智商税”。
车圈老炮们看不下去了。某传统车企高管私下吐槽:“小米这波操作,把行业潜规则摆上台面。当年保时捷、雷克萨斯加价,至少还给个现车,现在倒好,拿消费者的订单玩期货。”某汽车分析师算过账:24万锁单量,按每单加价5万算,黄牛市场规模型超百亿。
但雷军也有苦衷。小米汽车工厂二期还在扩建,产能爬坡需要时间。某供应链人士透露:“现在每天产能就千把台,订单积压太正常。”可问题是,当黄牛把提车周期变成“投资品”,受伤的是真金白银支持的消费者。某网友晒出聊天记录:为了给老婆惊喜,他多掏8万从黄牛那买订单,结果发现过户后保修期缩水,悔得直拍大腿。
最该反思的是小米的“饥饿营销”。某营销专家指出:“用流量换销量是把双刃剑,黄牛就是寄生在流量上的水蛭。”对比看看,理想L6、问界M5们老老实实交车,虽然热度不如小米,但至少没让消费者寒心。
得学学手机圈的老大哥。当年苹果也遭黄牛围猎,后来推出“序列号绑定”政策,机器激活后才能交易,直接釜底抽薪。小米完全可以在App里加个“人脸识别提车”功能,让黄牛的订单砸在手里。
消费者也该醒醒了。某汽车博主做过调查:参与小米锁单的用户中,35%是跟风炒作,真正想买车的人,反而被挤到后面。当“提车周期”变成投机工具,受伤的永远是普通人。
您会为早提车加价20万吗?面对黄牛围猎和产能困局,车企该如何平衡流量与口碑?欢迎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数据来源:小米汽车官方战报、闲鱼平台交易数据、乘联会《新能源SUV市场分析》;新闻来源:新京报《黄牛围猎小米汽车调查》、澎湃新闻《饥饿营销双刃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