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这场博弈颇具几分黑色幽默的况味。原本嘛,中方祭出稀土管制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意在何处,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谁曾料到,美方尚未伤筋动骨,东瀛车企却已如热锅蚂蚁,急火攻心。这,是否也算得上是“友军误伤”的乌龙一幕?
试想一下,彼时坐镇东京的汽车大鳄们,想必此刻的会议氛围已然剑拔弩张,几近硝烟弥漫。毕竟,稀土于他们而言,堪称命脉攸关,生死所系。
坊间流传,在丰田的董事会上,有高管失声惊呼,称其磁铁储备仅够维系三个月的产能。区区三个月!这等窘境,委实令人胆战心惊!须知,当下油电混动车型炙手可热,每辆座驾便需消耗数公斤稀土。而今,中方一旦断供,镓材料的进口便如断崖式下跌,镝、铽等稀土元素的价格更是扶摇直上,直逼云霄。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部分4S店的销售人员,或许也预感到混动车的前景堪忧,转而低声下气地向顾客推销:“先生,要不您考虑下自行车?”
或许有人会发问,为何独独日本遭受重创?难道美方就不需要稀土吗?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日本汽车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说起。
其一,日本的混动车型销量斐然,占据市场份额的六成。这等佳绩,恐怕连特斯拉都要艳羡不已。其二,日本八成的稀土供给仰赖进口,且绝大部分源自中国。更为关键的是,稀土的精炼提纯技术,近乎尽数掌握在中方手中。如此推演,日本汽车业被扼住咽喉,也便不足为奇了。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当然,日本人也并非坐以待毙。他们也曾斥巨资,试图研发所谓的“稀土减量技术”。然而,事与愿违,成本不降反升,性能却大打折扣。有车主怨声载道,戏谑称其动力甚至不如自家奶奶的轮椅。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日本某些企业试图构建“城市矿山”,从废旧电子产品中淘漉稀土。构想固然美好,但效率委实低下,根本无法缓解燃眉之急。
就在日本人如坐针毡之际,德国人却悄然上演了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众径直入股了中国的稀土企业,宝马签署了十年长约,奔驰也顺利拿到了“合规通道”的通行证。这番运筹帷幄,简直堪称经典案例。
更具杀伤力的是,中国计划于2026年实现从废旧手机中规模化提取稀土的技术突破。届时,日本购入的矿石或许还得运至中国进行加工,报废的车辆更需运回中国进行拆解。甚至连PS5手柄中蕴藏的稀土,都将由中国负责回收再利用。这笔账,可谓是精打细算到了极致。
中方此举,绝非仅仅是断供,而是直接改写了游戏规则。利用稀土扼守技术制高点,迫使他人只能追随自身的步调。德意志人用资本换取缓冲期,为自身争取腾挪空间。而日本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坠入深渊。
此事亦颇具玩味。那些高呼“誓不用中国稀土”的键盘侠们,估计现在连智能手机都组装不出来了。而围观吃瓜的群众,则纷纷建议丰田转型生产自行车。
归根结底,此事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21世纪,比拼的不仅是资源禀赋,更是科技实力。即便你手握资源,若无技术将其转化为产品,即便捧着金饭碗,也难免落得个饥肠辘辘的下场。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政治站队时,是否忽略了日本在技术革新和产业链多元化方面的滞后?或许,这才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的真相。与普遍认知不同,实际情况是,长期依赖单一来源,忽视替代方案的开发,才是日本汽车产业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