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狂揽116个展位,占海外展商总数第一[主办方数据],强势宣告欧洲市场新纪元的到来。这场两年一度的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早已不再是德系三强的主场秀,而是演变为全球新能源势力角力的核心战场。2025年9月9日至14日,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50家企业齐聚慕尼黑,而中国力量的集中爆发,成为本届展会最不容忽视的行业风向标。从整车出海到技术输出,从供应链深耕到本地化运营,中国车企与零部件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欧洲汽车生态格局。
比亚迪此次展出7款面向欧洲市场的电动车型,涵盖SUV、轿车与跨界品类,全面覆盖主流消费区间。其发布的自研兆瓦级闪充技术,可在12分钟内补充400公里续航[比亚迪官方技术白皮书],直击欧洲用户长途出行与充电焦虑痛点。这一技术突破背后,是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持续加码的战略布局。自2022年9月正式进入欧洲乘用车市场以来,比亚迪已实现销量三级跳。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统计,2025年前7个月,比亚迪在欧盟地区电动车销量达5.8万辆,同比激增250%,增速位列所有品牌之首。这一数字不仅验证了产品力的市场认可度,更标志着中国品牌从“低价倾销”到“技术溢价”的形象跃迁。公司执行副总裁李柯透露,位于匈牙利的首个欧洲生产基地将于2025年内投产,初期规划年产能达15万辆,将辐射中欧及东欧市场。同步推进的还有渠道建设——计划到2026年底,在欧洲合作建设超2000家销售与服务门店,构建媲美德系品牌的终端网络。李柯强调,欧洲是比亚迪全球战略的核心支点,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电池、电机、电控及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本地化适配,真正实现“在中国研发、为欧洲定制、在本地扎根”。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同样在慕尼黑释放出强烈信号。展会前夕,其发布专为欧洲市场优化的新一代LFP(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产品,针对欧洲用户高频次高速行驶、严苛气候条件及二手车残值敏感等特性进行系统性升级。例如,新电池在-20℃低温环境下仍可释放85%以上容量[宁德时代实验室测试报告],并通过强化电芯结构设计,将循环寿命提升至3000次以上,满足租赁车队与高里程用户需求。自2014年在慕尼黑设立首个欧洲子公司以来,宁德时代已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回收的全价值链布局。目前,其在德国图林根州与匈牙利德布勒森的两座工厂已投产,合计年产能超60GWh。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底,宁德时代与跨国车企斯泰兰蒂斯宣布在西班牙合资建设第三座海外工厂,规划产能达50GWh,预计2027年投产。宁德时代全球业务高级总裁谭立斌表示,公司90%的欧洲整车客户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包括宝马、奔驰、大众、沃尔沃等主流品牌[宁德时代客户名录],全球化战略正从“产品出口”迈向“产业共生”。
智能科技领域的中国力量同样不容小觑。首次亮相慕尼黑车展的卓驭科技,凭借与大众汽车联合开发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引发行业关注。双方合作的多款车型已在欧洲市场上市,搭载的L2+级智能驾驶系统支持高速领航、自动变道与交通灯识别功能,实测用户激活率达78%[大众内部用户调研]。此次展会,卓驭正式宣布其欧洲分公司落户德国沃尔夫斯堡,毗邻大众总部,旨在加速本地化研发与响应速度。这种“深度绑定、联合共创”的模式,打破了传统Tier 1供应商的单向供货关系。大众商用车信息体验负责人托尔斯滕·文德勒指出,卓驭的算法迭代能力与快速响应机制,有效弥补了传统车企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短板。而卓驭科技副总裁于贝贝则坦言,信任源于多年实车测试——双方合作车型累计路测里程已超200万公里,覆盖北欧极寒、阿尔卑斯山区与南欧高温等多种工况[联合测试日志],技术可靠性经受住了严苛验证。
此外,广汽集团选择在慕尼黑发布首款欧洲专属电动SUV AION Y Plus,搭载800V高压平台与智能热管理系统,CLTC续航达620公里,并支持V2L外放电功能,精准切入欧洲家庭用户需求。小鹏汽车则宣布启用位于瑞典哥德堡的首个欧洲研发中心,聚焦智能驾驶与人机交互本土化开发,计划2026年前推出适配欧洲法规与驾驶习惯的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Momenta等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也纷纷与欧洲出行服务商、主机厂展开合作,探索L4级Robotaxi在特定区域的商业化落地路径。
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慕尼黑攻势”,本质是新能源产业链的系统性出海。从电池到芯片,从整车到软件,中国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两大维度已形成显著先发优势。而欧洲市场尽管拥有成熟的制造体系与品牌积淀,但在转型速度与成本控制上面临挑战。中欧车企的互动,正从“竞争”走向“竞合”。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敏捷迭代,为欧洲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而欧洲严格的法规标准与深厚的工程底蕴,也倒逼中国企业提升品质与合规能力。这种双向奔赴,正在催生一种新型全球汽车产业生态——不再由单一区域主导,而是多极协同、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可以预见,随着本地化生产、研发与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攀升,而这场始于慕尼黑的变革,或将重新定义未来十年全球汽车工业的权力版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