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车静电贴现“测试车”,车主维权,装配细节再引质疑

新车开回家,结果在前挡风玻璃上看到“测试车”仨字,别说你,换谁心里都得咯噔一下。这可不是买白菜掏错兜儿,小米汽车最近就摊上这么一桩“静电贴”风波。纸上谈兵谁都会,可车里瞅见这种字,谁的信任能挺得住?咱直接说正事儿,不兜圈子。

小米新车静电贴现“测试车”,车主维权,装配细节再引质疑-有驾

事儿起自2025年9月初,小米YU7的新车主发现,自己刚提回来的电动车,玻璃上竟然隐约浮现“测试车”印记。平时瞅不见,一到晚上灯光一打,字就像浮水印那样,清清楚楚地冒出来。想装看不见都难,眼前一亮,心里一沉。

群里一说,大家伙发现不止一辆这样,不少人都中了招,这下就炸锅了。猜测什么的就来了,有人质疑这车是不是测试车翻新当新车卖,还有人怀疑质量把关出了问题。按理说新车就是新车,这种隐藏文字能出现,只能说流程里有点问题。

小米新车静电贴现“测试车”,车主维权,装配细节再引质疑-有驾

按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的说法,这事儿是车厂抽检留下的印子,跟路试、二手没关系。在厂里会随机拉几台车单独做静态检测,方便检验员区分,所以临时贴了个“测试车”的静电贴,再撕掉。可惜这静电贴材质不扛使,时间一久或者方法不对,印记就留在了玻璃上。说白了,这就是一道擦不掉的“考古题”,属于物理残留,不影响性能,用湿毛巾就能擦掉。

道理谁都懂,可问题是,这种细节如果连交付前检都查不出来,那让人买车的底气还剩下多少?有的行业人士直接点破,像合资品牌到了量产正式售卖阶段,根本不用贴这种外部标签。有车架号、二维码,精准又不留痕。贴静电贴、留下痕迹,这操作基本都只出现在试制车或者某些对流程没那么自信的车企,时间一久印都镶嵌进玻璃表面层了,普通洗车根本处理不了。

小米新车静电贴现“测试车”,车主维权,装配细节再引质疑-有驾
小米新车静电贴现“测试车”,车主维权,装配细节再引质疑-有驾

车主这头不好受,小米公关那边火线下场,先是澄清,再道歉,还给补偿积分。一开始还大家还觉得挺真诚,毕竟犯错认错,补救方案起码没落后。但有不少车主实际沟通之后却吐槽,小米的目的,无非想让删帖子少点扩散。一听人家根本没发帖,态度立马变冷,说让有意见自己和售后谈,爱咋咋地。

方案也没个准信。最先有人说给一万积分加清洗,后来又变成只能发点订车的小周边。不是人多事杂,是处理流程实在不够稳定,说句难听的,车主没见几个企业是这么对待第一次买自己车的铁粉的。

最关键的还是信任。小米造车这事,从头到尾都是冲着信仰加高性价比来的。可回头看,5月那波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的“黑科技”风波闹得沸沸扬扬,说什么空气动力学结构、散热风道,结果车主拿鼓风机一试,纸巾纹丝不动。那钱花得精明,结果效果跟铝皮盖子区别不大,最后闹上集体维权,有人干脆组队起诉。

小米新车静电贴现“测试车”,车主维权,装配细节再引质疑-有驾

短短几个月,车灯和翼子板的装配接缝又被挑出来问题。天一晒,热胀冷缩直接把缝隙鞭策出来。没别的,就是装配经验跟不上。浙江消保委专家都说了,“干了12年,头一回见原厂波纹鼓包的,还以为自己看花眼。”车主们更是如临大敌,一有问题全网轰炸,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看数字就一目了然。2025年第一季度的新能源中大型电动车质量排行上,小米SU7光荣垫底,投诉量直逼巅峰。这个成绩,对一家产品刚刚上市几个月的公司来说,绝对不是啥好兆头。可销售数据却很亮眼,营收破两百亿,毛利率眼看就冲到三成。这就是典型的“火箭起飞,质量掉链”的例子。

这回静电贴事件,其实本质和前边几桩事一样,问题出在小米对车的品控逻辑还停在智能硬件那一套。手机有瑕疵认栽修不贵,汽车一旦翻车,是真的影响安全和信任。智能跨界进车圈,原本想只用“技术+品牌情怀”收粉圈钱,但汽车不是一锤子买卖,买卖二字,只有第一回可以靠口碑,第二回都要看底子。

整体看,这次小米回应还算有点诚意。副总裁发声道歉,两天内解释工艺细节,补偿也摆上桌,后续还准备彻底升级静电贴的材质流程,试图把误差降到最低。从操作规程上来说,这套“发现问题-检讨原因-同步补偿-制度改善”走得挺标准。可技术解释和流程背锅,能不能替代消费者想要的“我信了你”的感觉,就另说了。

外界看着小米这一连串骚操作,难免怀疑,小米是不是把造手机的快节奏惯性带进了造车现场。手机用户问题可以远程软件修复,汽车可是上路的主儿,掉链子不是小事。最怕“差不一分,失之千里”,品牌信任一旦破了,就像玻璃上的水渍,再擦也难归原样。

小米当然也在痛定思痛。这次事件一出,相关负责人很快表态要彻查静电贴使用及交付流程,升级材料,优化质检节点。后续有没有实质改进,车主群体是不是买账,这都还得时间来证明。说到底,花十几万买的不是噱头,是安稳;信任这东西,真要留了褶皱,可比玻璃划痕难修补。

一车一字的小插曲,折射出造车新势力击鼓传花般的成长烦恼。现在市面上的大牌电车,谁没在早期挨过质量板砖?从特斯拉漆面门缝,到蔚来的动力故障,没有哪家能玩得滴水不漏。但区别在于,谁更快地补锅、谁更善于公开透明,才能让大家心里信得过,荷包心甘情愿掏出来。

目前看,小米SU7和YU7火爆的订单和销量,数得上是新势力的“尖子生”,可现实是投诉和排名却在“拖后腿”。这不是简单的“成长的烦恼”,而是汽车行业那道老老实实的“细节关”。任何一片没擦干净的车窗、一道装得不顺眼的接缝,最后都会转化成社交平台的刷屏和维权组织的微信群。

小米新车静电贴现“测试车”,车主维权,装配细节再引质疑-有驾

至于未来小米能不能用一次细节弥补一次信任,能不能只留技术和口碑,不留疤痕,这就要看它自己怎么认真下笨功夫了。毕竟,一块湿毛巾能擦掉玻璃上的静电贴,但消费者心上的那道裂纹,是喝多大壶热水都难消的。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