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这潭子水,最近被一位老炮儿吴佩老师,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
当时我正刷着手机,冷不丁看到他发文开炮,直指某些车企的“小订破万”就是彻头彻尾的“皇帝的新衣”。
那一瞬间,心里五味杂陈,就像你发现自己一直追捧的偶像,背地里却靠着刷流量买数据,那种感觉,说不上是愤怒还是失落,更多的是一种“哦,原来如此”的了然。
你我都是普通人,看车看不懂那么多参数,最简单粗暴的,不就是看销量吗?
大家都在抢,那这车准没错了。
结果现在你告诉我,这最朴素的“信仰”基石,是人为捏造的空中楼阁,这不等于把我们当傻子耍吗?
这事儿一出来,我就想起那些发布会上的PPT,聚光灯打在高管们意气风发的脸上,身后大屏幕上赫然闪着“预售两小时,订单破万!”
的金色大字。
台下粉丝尖叫,媒体们疯狂抓拍,仿佛在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
然而,我们可能都忘了,所谓的奇迹,背后往往是人力和资本的合谋。
你说,这跟那些直播带货,找人刷单刷评论,有啥本质区别?
无非是一个卖的是口红,一个卖的是动辄几十万的“大件儿”。
这性质,可就严重多了。
你说,这些车企为啥要这么干?
还不是被逼到墙角了。
你想想,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简直就是“血海”,卷得一塌糊涂。
价格卷,配置卷,续航卷,到最后,连面子工程都要卷。
看看问界M9、小米SU7,一个接一个的爆款,动不动就“大定过万”,给友商们带来的压力,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寻思着,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班里突然冒出几个“卷王”,次次考满分,老师立马拿你跟人家比。
于是,为了KPI,为了让领导脸上好看,营销部门的小伙伴们,绞尽脑汁,最后发现,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直接在数据上动刀。
这可不就是“为了保住面子,把里子都给掏空了”?
当然,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他们。
有些车企,本身技术底蕴就差那么点意思,产品力又不咋地。
你让它跟那些“六边形战士”硬碰硬,那不是鸡蛋碰石头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造假就成了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捷径。
他们心里也清楚,这玩意儿是假的,但他们赌的就是消费者“贵人多忘事”。
毕竟,现在新车发布跟下饺子一样,今天这个“小订过万”,明天那个“大定破万”,新闻一茬接一茬,谁还能记得住一个月前那个“水分十足”的订单?
就算被揭穿了,大不了道个歉,换个名字,下次继续。
这种“割一波韭菜就跑”的心态,简直是把消费者的信任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我这么一想,这事儿其实不是孤例。
前几个月,不是还爆出“零公里二手车”的丑闻吗?
某知名车企旗下的极氪,就把已经投保过户的库存车,当新车卖给消费者。
这操作,简直是“瞒天过海”。
为啥?
为了冲销量呗。
先把车子上险,把数据做得漂亮,然后再想办法把这些“假新车”处理掉。
还有哪吒,也被曝出用“先投保后销售”的方式,虚增了整整6万辆的销量。
这些数字背后的虚假繁荣,就像一个个精心打扮的木偶,表面光鲜亮丽,内里却空空如也。
这股歪风邪气,可不是咱们国产车的“专利”。
去年,日本五大车企同时被曝出造假丑闻,丰田、本田、马自达这些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一个都跑不了。
丰田在安全气囊、碰撞测试数据上造假,有的甚至追溯到四十年前。
马自达更狠,为了保证安全气囊“顺利弹出”,直接把传感器感应改成了倒计时。
这哪是造假,这简直是漠视生命。
消费者花了大价钱,以为买到的是安全可靠的车,结果呢?
可能连基本的安全保障都得不到。
这些国际巨头尚且如此,你说,国内的一些车企,又怎能独善其身?
面对这复杂的市场环境,我们普通消费者能做的,好像也就剩下擦亮眼睛了。
别再盲目相信那些花里胡哨的“小订、大定”数据了。
如果不是急着用车,不妨等等,等个三五个月,看看这车在市场上的真实表现,看看上险量数据。
上险量这个词,大家可以记下来,就是新车上保险的数量,这玩意儿可骗不了人。
因为它代表了真正落地的销量,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说到底,这个事儿,揭露的不仅是车企的造假行为,更是整个行业的一种集体性焦虑。
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当所有人都被卷入这场数字的战争,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或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充满了虚假和泡沫的时代。
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不被任何虚假的数据和宣传所蒙蔽。
而作为行业,是时候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应该如何重建信任,才能让这个市场健康发展。
对此,你有没有什么想吐槽的?
或者你觉得,这背后还有哪些我们没看到的深层次原因?
欢迎在评论区里,跟我掰扯掰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