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第一周的销量榜出来了,是的,五菱宏光MINI EV还是那个奇迹制造者——不过你知道的,它就是个微型电动车,短到能躲进公交站,几乎不用担心找停车位。上班路上我见过一个姑娘,手里抱着一个塑料袋,边走边看手机,是不是要买这个?我随口问。她点点头,眼神特别喜欢那种便宜又能开的出去的感觉。
你说这个车火的原因其实挺简单——便宜,短平快,城市女生的第一辆车。估算下来,这款车的售价可能在2.5到4万左右(样本少,估算)。就算小巷里有个长辈骂玩具车——其实多数买的人都清楚,就是得这么轻盈,才好停车,城市中寸土寸金。
比它相似的,比如长安糯玉米、小马哥,虽然价格也差不多,但用料和配置都没那么亲民。这是供应链的布局,五菱掌控的成本控制能力,走的就是快、便宜、量大路线。这就像快递公司抢速度,仓库布局得越快越合理,成本就越低。而这款车的快其实也是靠产线的流水线效率控制的。你有没有想过,像摇椅那样的生产线,一分钟可能装出三四辆,这种效率,供应链很关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微型车的毛利其实并不高,靠量取胜。估算一辆MINI EV的成本线可能在1.8万到2.2万之间(体感,样本少),零件简单,扭曲的立体表达,就是工程师们的拼图游戏。
对比来看,特斯拉Model Y的销量也不错——0.84万辆,差点就快跟五菱拼插头线了。这款车优点不用多说,价格透明(没有靠谱的暗箱操作),但内饰就真的有点寒酸。你知道我为什么说它偏理性?因为内饰没啥惊喜,改款又慢,动不动就上次公告,下一次啥新花样都不知道。
问到这我突然卡壳:它的销售动力,是不是还是那份品牌信任?还是说,大家都惯了特斯拉这个标签?我其实也没想过这个问题的深层逻辑。
再看看排名第三的吉利星愿——它就像一只逆袭的小胖子。每月稳定卖4万辆左右,或者说,表现比海豚还拼。它的优势在哪?空间大,配置高,价格低。你知道的,买车其实就是空间+配置=性价比。这款车对标比亚迪海豚,算是吉利那款拼死拼活想抢市场的旗舰之一。
有个同行朋友说,这些车型竞争就变成了‘比拼大空间、低价格’,别的就没有太多可说的。而且市场上的竞争也变得激烈——MG4、极狐T1,价格都比它低。再想想,市场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场价格战?
说到先前,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一张家用车的照片——就是一家人排队买票,开窗看内饰那会儿,有个小孩还特别好奇问:爸爸,这车能坐多少人?我单纯想着,什么车都得有人喜欢,里面的空间其实定义很多:大空间不是豪华座椅,而是能放下孩子和宠物。
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新能源车的钱包压力,反而让大家更愿意迫不及待买单?是不是因为发起圈都在传播省油、环保的新潮标签?还是说,大家都觉得,快点上车才算追得上时代?而传统的油车,逐步变成了性价比的标签——价格清晰,但未来的市场走向让人犹豫。
这不由得让我怀疑:自主品牌的高端化,是否已经开始像跑得快、跑得慢的运动会?问界M8,月销达2万多辆,销量在前十,20万级别的高端车似乎不再是高不可攀。你见过一位企业老板,他去年还在开豪华车,现在却说问界M8比奔驰宝马还顺眼得多。我还在想,是不是豪华的定义已经变了?
说到这里,我的脑海浮现一种猜测:也许,消费者已经不再那么眷恋豪车标签,而是更看重实际用车体验。这是我天马行空的理解,不一定准确(但我觉得合理)。
临场小计算一下:一辆问界M8,每月卖两万,折算成单车利润,也就几千块(猜测,实际没搞过财报)。但大规模出货带来的品牌溢价和后续配件售后,利润其实还是不错的。这就像那天修车师傅说的:销量上去了,后续的维修、配件就稳了。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市场在摇摆?用户的购车逻辑也在变。买车不再只有油耗、空间那么简单。难道我们还在传统车型和新势力之间,寻找着未来的主角是什么?
好了,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了一个点:我在想,那个细节其实很打动我——问界M8车上的车钥匙是无线的,插卡启动,像极了我小时候用的卡片电话,忽然觉得科技真的是无形的变迁。有时候我偷偷留意,买车的朋友们,面对那块屏幕的时候,是不是也在默默感叹,科技真的快到点子上了。
这一切都还没有天花板。我是不是太相信新鲜感带来的迷惑?这是个值得深问的问题。你说,下一辆会是背后有机器人帮你洗车的车吗?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