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车企联手高合汽车,1亿美元注资背后,新能源市场格局生变

外资车企1亿美元注资高合汽车的消息一出,朋友圈里那些"懂车帝"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欢。他们兴奋地讨论着"中国新能源车崛起"、"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制造",却选择性忽略了这场资本游戏背后那个最残酷的现实:当外国资本大举进入时,那些被拖欠工资的高合员工,他们的权益谁来保障?

看看这个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吧!外资车企EV Electra Ltd.认缴1亿美元,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只出了4326.65万美元。更讽刺的是,合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Jihad Mohammad,正是这家黎巴嫩车企的创始人。这哪里是什么"中外合资"?分明就是外资借尸还魂的把戏!那些被欠薪的工人们,他们的血汗钱就这样被资本玩弄于股掌之间。

还记得去年高合汽车资金链断裂时的场景吗?工人们排着长队讨薪,有人甚至不得不卖掉刚买的新车来维持生计。现在外资来了,钱也有了,可谁还记得那些被欠薪的工人?资本总是这样无情,它只关心利益,从不关心普通人的死活。

看看这家外资车企的官网吧!首页上赫然展示着高合的三款车型。这哪里是合作?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收割!中国新能源车企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转眼间就成了外资的囊中之物。更可笑的是,还有人把这称为"中国制造的胜利"。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中国新能源车企总是陷入这样的困境?先有蔚来、小鹏,现在又是高合。这些企业一旦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引入外资。可外资是来做慈善的吗?他们看中的是中国市场这块肥肉,是中国工人创造的价值!

外资车企联手高合汽车,1亿美元注资背后,新能源市场格局生变-有驾

那些整天喊着"中国制造2025"的人该醒醒了!真正的强大不是靠外资输血,而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有健康的资金链,更要有对普通劳动者的基本尊重。当一家企业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却还能获得外资青睐时,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我们总说中国新能源车弯道超车,可如果超车的代价是让外资坐收渔利,让普通工人权益受损,这样的"超车"又有什么意义?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该让资本为所欲为,更不应该让劳动者成为牺牲品。

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新能源战略了。与其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不如先把基础打牢;与其热衷资本运作,不如先把员工权益保障好。毕竟,没有劳动者的尊严,再光鲜的"中国制造"也只是空中楼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