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说汽车不怕开,就怕闲着不用,今天我深有体会,发现轮胎气压不足临近早高峰不敢停车打气,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车赶公司

早上太赶了,送完娃就一路狂奔去公司。半路忽然想到车停了好几天,得看看胎压行不行。掏出手机一看,右前轮竟然只有190kPa,别轮胎差距也挺大,动不动就相差好几十。奇怪的是,车上胎压监测居然没报警,我琢磨,这传感器不会又闹别扭了吧?还是胎压真这么不足?但早高峰路上,实在不敢随便停车打气啊,想着算了算了,继续开着,忍着心慌往前挪。

大概又开了五六公里吧,我又瞅了一眼胎压数据,稍微涨了点,但还是低得尴尬。估计是温度升高胎压跟着回弹了点,毕竟橡胶热涨冷缩你懂的。到了单位,终于好好检查轮胎,外表没啥漏气痕迹,也没看出明显刺入异物。然后我默默掏出充气泵,一边打气一边自责,这车真是欠揍,平时怎么就没好好管过轮胎?

别人都说汽车不怕开,就怕闲着不用,今天我深有体会,发现轮胎气压不足临近早高峰不敢停车打气,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车赶公司-有驾

说实话,这辆车跟着我也挺受罪,我平时检查得很马虎,顶多看看胎有没有瘪,倒霉点踩到钉子就去修。轮胎这事,就像煮饭一样,不能光看锅里冒没冒泡,油盐调料也得放对,不然做出来就是难吃。尤其我这样开起来猛踩油门又急刹车的,轮胎磨损特别快,我车上这套才不到六万公里,磨损目测已经达70%左右,没两年换胎怕是真不够。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夏天换胎时客服说,这套轮胎理论寿命在9万公里左右,但要看驾驶惯和路况。我这开法,明显折旧得更快。哪怕同级别SUV,一些车主反映轮胎用两年还能维持八九成新,我这就是跑灭了。又给我这种急性子,真是雪上加霜了。我朋友小李说过,他那辆同价位的日系车,换胎频率明显低,基本不用操心,主要还是底盘调校和减震设计不同。我开始觉得,车价相当的两台车,差别咋就能这么大?是材料用料不同?供应链稳定度?还是厂家对于轮胎匹配的态度?

说到供应链,就想起我们研发那会儿,轮胎采购环节也是个大活儿。就拿采购来说,厂商会根据车型定位,挑选不同规程标准和供应商,期望性价比和性能平衡。就像做菜,你用最贵的橄榄油不一定就好吃,得看菜品匹配。供应链复杂,温度湿度运输条件都影响轮胎性能,细节一多,谁都容易出差错。

别人都说汽车不怕开,就怕闲着不用,今天我深有体会,发现轮胎气压不足临近早高峰不敢停车打气,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车赶公司-有驾

不过这车胎压数据又让我纠结了,是不是胎压监测系统灵敏度低,还是我背景知识没跟上?之前我总说,只要车上没报警,胎压肯定没大问题。现在想想,这想法有点大。毕竟胎压传感器也会失灵,或者设定报警阈值偏宽松。能不能让系统更智能点,敏感度做到既不过度误报又不失警戒,是个技术活。(这段先按下不表)

路上,我还跟同事小周吐槽这事,他说:你这车真敢开,胎压那么低直接硬跑,真没怕爆胎?我说,谁不是怕麻烦,忍着点儿呗。倒不是胆大,是一旦停车,很难迅速处理胎压问题,尤其早高峰那会,随便找个安全区打气都难。

顺便算了下,假设我这轮胎每月平均少打气0.1bar,按一套胎费用2500块计算,平均续命五千公里,粗算每公里成本多了0.5元,长远看可不是小数目。保养没做好,成本越蹭越高,不知道有多少车主像我一样忽视这环节。

别人都说汽车不怕开,就怕闲着不用,今天我深有体会,发现轮胎气压不足临近早高峰不敢停车打气,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车赶公司-有驾

我心里还有个小猜测,不确定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现在车企为了降低成本,会采用差异化供应链,让部分批次用的轮胎质量参差不齐?因为我听维修师傅说,最近厂商调货频繁,某些供应商供货不稳定,影响整体质量。这说明早年集采和多供应商博弈,可能让最终车主承担了后果。

突然想到,前几天我朋友买了辆凯迪拉克CT5,我去试驾时发现那个胎压监测就灵敏很多,一有波动就有声音提醒,比我这台车靠谱多了。是不是豪华品牌花钱多点,轮胎匹配和监测系统更精准?这么想,差价不光是内饰和动力,轮胎这小细节也藏了不少门道。

别人都说汽车不怕开,就怕闲着不用,今天我深有体会,发现轮胎气压不足临近早高峰不敢停车打气,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车赶公司-有驾

不过说回我这辆经济型SUV,我准备以后每周都花十分钟,仔细检查胎压,别再懒得动腿了。对了,话说你们平时检查胎压频率是咋安排的?还是我太小心了呢?

这事让我想到,每个车主心里其实都挺复杂,知道要保养,可工作生活忙,按理说每天开车,那轮胎气压应该自动保持吧?嗯……话说,智能车以后能不能设计个自动补气系统,像电动车自动充电一样,永远保持最佳胎压?这想法其实没细想过,感觉未来应该有戏。

车停放八天,胎压骤降这个事你碰到过没?这情况多大概率是传感器问题,多少是轮胎本身漏气?我的样本少,估计得多跑跑场看看了。毕竟,开车不怕用,真怕你我哪天突然因为胎压问题停车路边尴尬。

别人都说汽车不怕开,就怕闲着不用,今天我深有体会,发现轮胎气压不足临近早高峰不敢停车打气,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车赶公司-有驾

我会关注这事,你们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