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如今的大街上,最难碰见的生物,不是国宝大熊猫,而是那些出自老牌车企的“新能源车”。大众ID系列、马自达EZ系列、丰田的纯电车型,在马路上的出镜率甚至堪比流星雨——可遇不可求。与此同时,蔚来、小鹏、理想们却像下雨天的蘑菇,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夸张地说,热门新势力车型月销轻松破万,反倒是老牌车企月销量五千出头还得感恩涕零。问题来了,这到底是哪里出现了“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不少人会本能甩锅给智能化体验,或是营销与推广上的差距。一句话,新势力善于整活,故事讲得好,这才俘获了年轻人的芳心;而论造车的“硬核”,安全性、稳定性、驾驶体验这些大指标,还是传统大厂更靠谱。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牢不可破,仿佛只要你买车不是冲着香槟金气氛灯和AI语音助手来的,就必然会选择“踏实本分”的丰田、大众。当然,现实正用无数体验狠狠扇这些论调一巴掌。
你让一个适应了小鹏G6智能座舱的用户再回头去开大众ID.6,他大概率会疑惑:怎么车机掉线这么慢?怎么这座舱设计一股上个世纪的味儿?体验直线下降。再说行驶安全与操控体验。新势力不是光靠噱头撑场面,人家真下了功夫。理想配备空气悬架,舒适与操控两手抓;小鹏车身扭转刚度比肩百万级油车;小米SU7的操控性能还特地奔了趟纽北刷了成绩。你不能说它们没短板,但和同价位燃油车比,也算是有里有面。事实很简单:传统车企打不过靠“表面功夫”的新势力吗?显然不是。
症结何在?核心问题就在“软件能力”四个字。新势力崛起不是皮毛变革,人家直接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智能互联等底盘逻辑上推到重来。传统车企还觉得这只是产品更新慢点儿?你太天真了。福特的CEO法利就直言不讳:公司最大短板就是没自己的软件开发和整合能力。连“一个传感器谁管,数据归谁”都能吵出好几个回合。大众吃的亏更早,自己的车机系统做成“夹生饭”,开十分钟死三回。最后实在忍不了了,干脆找新势力小鹏合作,外包X-EEA架构。
软件短板还只是明面,暗流更深。传统车企做“电动车”,新势力造的是“电+智能+服务三合一”体验产品。这区别好比你家刚换了个无线宽带,楼下已经砌好智能家居。油改电,在传统车企那不过是动力总成的改头换面,电池顶替油箱,电机取代发动机。行家一看,全是换汤不换药。新势力视角则完全不同,电动汽车不是“新版燃油车”,是要围绕用户体验倒过来重构的一套生态。举个例子,头枕音响说白了也没啥技术壁垒,可新势力想着“后排看动画不用吵前排”,蹬鼻子上脸做到极致。类似的创新细节堆出来,让老牌车企的产品立刻黯然失色。
更多时候,传统车企脑海里还是“我好好造辆车,市场自己会来适应”。新势力的逻辑完全反了过来,“用户要什么体验,我就造成什么样”。高下立判,根本不是同一个赛道。前者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后者则彻底互联网公司化。如果说以前这个差别无关紧要,靠品牌老本吃饭没问题;但在今天,光靠一身机械肌肉已经不行了。
真正的转型不是电池上车这么简单,而是组织模式、产品结构、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商业边界全部推倒重建。归根结底,新势力卖得好不是因为讲故事讲得精彩,更不是靠什么智商税,而是他们把“用户最佳体验”当作产品底板,把“软硬一体协同”刻进了基因。你见过哪个新势力没有自研软件、OTA升级、极简UI、个性化选装包的?反观老牌车企,在车机卡顿和智能掉线间徘徊,用户体验仿佛还活在模拟信号时代。
或许某一天,老牌车企能痛定思痛,大刀阔斧学会“从零开始”。但在此之前,谁还愿意为明知是落后的产品买单?市场的本质从来没变:谁尊重用户,谁洞察时代,谁才有资格占据C位。新势力赢得漂亮,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