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几年新能源车市,简直是各路诸侯逐鹿中原。蔚小理那是当红炸子鸡,老牌车企也憋着一股劲儿,各路金主也想来这块肥肉上啃一口。但咱得承认,银弹攻势是家常便饭,能把账做平,那都算凤毛麟角了。所以,当零跑跳出来说自己旱涝保收了,而且还没靠敲竹杠,这事儿就颇堪玩味了。
它有何德何能?“技术平权”,听着玄乎其玄。说白了,就是把那些原本在金字塔尖车型上才有的黑科技,惠及到更普罗大众的车型上。这立意确实妙,但问题也来了:这靠谱吗?
有人嘀咕,零跑就是靠攒配置、玩价格战,专挑那些对票子锱铢必较的消费者下手。这话不无道理,但也失之偏颇。毕竟,现在的消费者又不是冤大头,光靠白菜价没用,得真有料才行。就像零跑的车主现身说法,电池耐用,自动驾驶助手给力,这才是戳中痛点的关键。
不过,咱也得换个思路盘算盘算。零跑能玩出这套路,是不是也变相说明了,过去不少车企,把一些看家本领捂得太严实了?明摆着成本没那么高,却非要漫天要价,攫取暴利。这就像当年大哥大横空出世的时候,一台动辄几万块,现在智能手机几百块就能玩转。技术迭代了,成本压下来了,就应该让更多人雨露均沾。
当然,零跑的这套打法也并非毫无软肋。一方面,它要马不停蹄地搞研发,保持技术上的优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烧钱是铁定的。另一方面,它还要直面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剿。毕竟,其他车企也不是吃干饭的,都在挖空心思降本增效、提高配置。
还有一种论调是,零跑的营利,是不是枘凿方圆换来的?比如,在某些环节,是不是有所迁就?毕竟,成本控制是门精深的学问,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与坊间认知相左,汽车行业压根就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江湖。百舸争流,才是常态。零跑的崭露头角,至少让我们窥见了另一种路径:不靠狮子大开口,也能苟下去,甚至活得有滋有味。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新能源汽车的角逐,归咎为品牌、营销、渠道之争时,是否忽略了技术本身的底力?零跑的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别样的启迪。技术平权,听起来很乌托邦,做起来难于上青天,但如果真能落地,那对整个行业,甚或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
就像当年互联网的井喷一样,让信息不再是少数人的禁脔。技术平权,或许也能让更多的人,沐浴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和美好。但归根结底,零跑能不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界的“拼多多”,还得看它能不能在坚守性价比的同时,精进技术实力,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