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比亚迪这个CTB2.0技术到底咋回事。消息说明年就出来了。一听就很燃,底盘整合度变高,挺直观的。尤其说混动的边梁内部空腔还能当排气或者泄压管,这点挺奇怪。结构合理设计要考虑很多,刚开始我还天真地以为,排气用板条?是不是太抢眼。其实仔细想想,这种空腔用于泄压,确实能改善安全性——比如碰撞后压力快速散掉,没准能救一条命。
这也和我翻了下前段时间搞的专利图有关。这次传闻还提到扭转刚度会从4万提升到5万多。你说,这到底是技术什么水平?我觉得说白了,就是为了更硬、更结实,能抗住更大冲击。最关键的,还能配合大压铸减重。不知道你们发现没,这个减重其实一直是车企的口头禅,目标也就那样。实际上,这一轮大压铸的背后,除了减重,受益还包括制造精度和成本控制。
讲到大压铸,我就想起家里邻居的小米工厂,那个气派的水准。比亚迪搞点大压铸,表面看像是在试水,但实际效果还得走量。毕竟压铸模具磨损快、难管理,能不老坏?但我感觉,逐步走向一体化,能真降低整车成本,提升精度吗?这得慢慢验证。
说到续航,海豹EV那800公里,听说是用的这种底盘结构做出来的。卓哥说得对,是通过扭转刚度提升和减重实现的。纯电一般用够就行,城市代步500公里已经差不多了。混动的话,250公里左右也能满足日常。其实我一直在想,真要用到极端点,比如长途自驾——能跑几百公里中间会不会卡壳?我估算,百公里油耗在7升,电费成本算下来,也就几毛钱一公里,整体来说还是合算。
但是吧,除了技术的硬核,实际的后续维修和使用成本,也是要考虑的。像之前宋Plus DM-i,只跑了不到4万公里就出事了,冷媒泄漏,电池包不行了。你们知道,电池冷媒冷板泄露,不算小事。比亚迪用的冷媒系统,为什么这么脆?我不是说一体化压铸不好,但你要想,那个冷媒和冷板的结合,要多精密才能不出问题。
自我更正一下,之前说比亚迪技术领先,其实也不能说完全靠脸吃饭。量产车里,不少还是硬伤。那几年搞的技术,其实很多都还在试点阶段。固态电池未成熟,像豹8、秦 PLUS的电池用的还都是传统液态。别被花哨的参数忽悠,技术成熟还得走时间。你们知道,限于成本和工业成熟度,不少新技术永远看得到用不上。
再说说虚。比亚迪这些年,经常搞点噱头,像大压铸、CTB,宣传得天花乱坠。我觉得他们更应该把能用到实打实的技术跟上。比如多档DHT混动的事,大家都在说,将来多路混动更能拉长续航,还能省油。可惜,这东西也不便宜,车重还沉。你敢想象一辆车如果加多档,会不会更重?实操下来,可能反倒是牺牲了空间和加速感。
还有我想不明白,比亚迪是不是把自己弄得太浮躁?看人家特斯拉,轻量化、安全、一体化,这几天我都快烦死了。特斯拉别的技术不多,但用料讲究,维修简便,这才是玩家要的。比亚迪太喜欢说大话了,却少了点实在。你觉得呢?最大的隐忧还是自燃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CTB这种技术也就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我倒觉得比亚迪需要真正上多档DHT。那东西,才叫走量、提续航、降低油耗的硬核。这和搞技术表面漂亮不一样。你看,很多品牌玩混动,其实都是玩个调调,实操还得看技术积累。
啊,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你们有没有发现,比亚迪虽然在虚荣心方面挺拼的,但实际走的还是要稳扎稳打。其实我也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真把这些旗号卡得更牢。这些新技术,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一点我敢打赌,那就是怎么减车重,怎么安全最实在。从这点来说,科技背后还是要靠扎实硬核才能打动人。你们看那次,朋友说新一代的比亚迪,局部方案比之前大改,但效果到底怎么样,还得用车去验证。像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的旧片子,那些手工车架,现在似乎都快被大压铸取代。可是你不觉得,背后隐藏的风险还挺多的?
搞到这个程度,难不成,未来比亚迪还要继续炒技术、拼图纸?还是会回归用料实在,兼顾安全和成本的老路?我反而更困惑了。
你们觉得,比亚迪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技术,到底能走多远?还是说,他们只是在玩花架子,真正的实质还没到位?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