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日常生活中,提到日产这个牌子,很多人脑子里出现的可能都是轩逸、天籁这样稳重可靠的家用车,或者像奇骏、逍客这样的城市SUV。
但如果我说,日产曾经亲手打造过一台“扮猪吃老虎”的终极猛兽,把一台小巧可爱的买菜车,硬生生改成了一台性能堪比超级跑车的小怪物,您信吗?
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但它却真实地发生过。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台独一无二、由官方亲自操刀爆改的日产玛驰,看看工程师们到底有多疯狂。
这台车的诞生,源于一个很有趣的由头。
在2005年,为了庆祝日产玛驰这款小车诞生23周年,日产决定搞个大动作。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23周年算不上什么大庆典,为什么偏偏选这个数字呢?
这其实是日本人玩的一个“谐音梗”。
在日语里,数字“2”的发音是“NI”,“3”的发音是“SAN”,连在一起就是“NISSAN”,也就是日产自己的名字。
为了这个自家人才懂的幽默,日产的工程师们决定不走寻常路,他们要用最硬核的方式,给这款功勋小车一份最特别的生日礼物。
他们选中的“改造对象”是一台2002年款的玛驰,代号K12。
这代玛驰在国内也有过,很多人对它圆润可爱的外形应该还有印象。
而他们为这台小车准备的“新心脏”,则是来自当时日产旗下中大型SUV楼兰的那台3.5升V6自然吸气发动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VQ35DE发动机。
这颗心脏可不一般,在日产的很多性能车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以动力强劲、运转平顺而著称。
然而,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摆在了工程师面前:玛驰的发动机舱是为小排量四缸发动机设计的,空间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塞进体积庞大的V6发动机。
这就好比要把一个成年人的全套家具,硬塞进一个单身公寓的卧室里,完全不现实。
常规的改装思路到这里就卡住了,但日产的工程师们显然不想就此罢休。
他们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却又充满了想象力:既然车头放不下,那就放到车身中间去!
这个决定,直接让这台玛驰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工程师们拆掉了原车的后排座椅和后备箱,在这个位置上重新设计并焊接了复杂的钢管车架,专门用来安放这台V6发动机和与之匹配的6速手动变速箱。
这么一来,这台玛驰就从一台普普通通的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家用车,摇身一变,成了一台和法拉利、兰博基尼一样采用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布局的“准超跑”。
这种布局能带来近乎完美的车身重量分配,让车辆的操控极限变得非常高,是纯正性能跑车的标准配置。
可以说,这已经不是改装了,这几乎等同于以玛驰的外壳为基础,重新制造了一台车。
仅仅把发动机放进去还不够。
为了让这台“小怪兽”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工程师们对这台VQ35发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
他们换上了日产传奇跑车350Z的高性能进气歧管,以及日产赛车部门NISMO出品的高角度凸轮轴、强化进气系统和经过特殊调校的赛车电脑。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发动机的最大马力从原厂的265匹提升到了300匹。
300匹马力对于一台重量不到一吨的小车来说,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它的推重比已经超过了当时市面上很多价格不菲的性能跑车,零到一百公里的加速性能可想而知有多么狂暴。
为了承受住这股强大的力量,车身也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强化。
车厢内部被密密麻麻的防滚架所笼罩,这些粗壮的钢管像骨骼一样支撑着整个车身,不仅能在发生意外时保护驾驶员,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车身的抗扭刚性,让车子在高速过弯时不会“发软”。
同时,为了给安放在车身中部的发动机散热,工程师们在后轮上方的翼子板上开了两个硕大的通风口,冷空气从这里被吸入,为火热的发动机降温,这让它看起来更像一台随时准备下赛道的专业赛车。
在外观上,这台车也处处透露着不凡。
全车喷涂了一种名为“液态银”的特殊哑光车漆,配上蓝色的赛车拉花,显得既低调又有战斗气息。
车身上的“=III”图案,设计灵感来源于日产另一款经典跑车300ZX的尾灯,以此向自家的性能图腾致敬。
车轮换装了来自350Z的原厂18英寸锻造轮圈,由世界顶级轮圈品牌RAYS代工,不仅样子好看,更能有效减轻簧下质量,提升操控响应。
车内则完全是赛车化的设定,桶形赛车座椅和五点式安全带能把人牢牢地固定在座位上,方向盘和仪表台都用上了翻毛皮包裹,以防止激烈驾驶时手打滑。
但有意思的是,在如此硬核的驾驶舱里,中控台上还保留了一块9英寸的液晶大屏,并且支持苹果和安卓的手机互联功能。
这种设计仿佛在告诉你,即便它是一台性能猛兽,也能满足你日常听歌导航的需求,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反差感。
这台被命名为Micra 350SR的终极玛驰,全世界仅此一辆,是日产官方打造的非卖品。
但最让人惊讶和羡慕的是,这样一台经过了天翻地覆般改造的汽车,在英国竟然获得了合法上路的许可。
这意味着,车主可以开着这台拥有300匹马力、中置后驱布局的“玛驰超跑”,正常上牌、上路行驶,甚至可以开去超市买东西。
这在很多国家是难以想象的,也反映出一种成熟且包容的汽车文化。
这台车不仅仅是日产工程师们一次天马行空的创作,更是对汽车潜能的一次极限探索,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家用车,在技术的加持下,也能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激情和魅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