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经常遇到一个现象,街上走的车里,比亚迪的比例明显增多。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一朋友去年刚换了海豹,开到朋友都说:你那车不香吗?隔热、静音都不错。真要比较,山寨价位的技术也不赖,尤其是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省油还能保证安全。
我还记得那天在4S店碰到一对年轻情侣,销售刚好推介海豚,小姑娘在旁边摸着车身,是不是很轻?感觉像个大玩具。估算,海豚车身材质轻巧,车重也就在1.1吨左右(样本少估算),想想一块豆腐那么轻,车身的轻量化其实是个套路。你知道,车身轻,耗油少,操控也更灵活,可这也会带来安全上的疑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段关于比亚迪宋PLUS EV的成本分析:充满电大概40度电(估算,实际会有波动),家庭用电价大概0.5元每度,充满大约20块,加上维修,百公里成本大概1.2元左右(心算,人工估算)。这个比起用燃油车算,每天跑200公里,油钱大概会到60块左右,我还在想,不知道是不是我运气不好,总感觉开的高点,实际平均油耗在路上体感在6-8L/百公里(估算),每公里油钱在0.4到0.6元。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关于比亚迪另一项让人记忆深刻的优势,是它的供应链调配能力。应付供应链就像拼拼乐,哪个环节快点到,车子就能早点装配,库存少,不像一些老牌重资产企业,库存多的都要担心资金链。比亚迪还能快速推出新模型,原因大致是它们有自己材料供应和研发团队,一个钢铁厂自带材料仓库,研发像是在厨房里做菜,调个料就能出个菜。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每年不少中小品牌都在喊新技术,但比亚迪固有的刀片电池、DM-i技术,真不是瞎吹。
但我不得不说,这些技术背后,也不是每次都那么顺利。去年传出过一些电池出厂延迟,可能也是全球芯片、材料紧张造成的,也让我觉得,比亚迪技再牛,也要面对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你有没有想过:能不能做到这技术差不多,价格能更低点?我觉得其实不能完全靠降价,毕竟技术是真实投入,要想保持安全和性能,成本是铁定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技术越牛,可能越难打价格战。
我刚才又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海豹的侧脸照,光线打在车身,金属漆反光还挺漂亮。你注意到没有,比亚迪的车型线条都挺特,辨识度高。你会不会觉得,设计很工整,但缺少点趣味呢?反正我总觉得这方面国产车还可以再突破。
再次问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买它,比起合资品牌,真有性价比?毕竟,合资车但价格能买到更高端的配置,也挺吸引人。比亚迪拼技术拼的不是颜值、而是实打实的东西。也有人会说,国产车续航太在意,充电不方便。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充电桩越来越多,基本不会充电难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有个小情绪,觉得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不像以前追求技术,反倒像追风口。如果没有真正的产品力,站得住脚的,能火多久?你怎么看?有人告诉我:别太悲观,新技术不是那么容易造假的,但也得看企业怎么消化这些技术。我自己觉得,国产车这几年,像个隔山打牛的故事,科技创新速度快,能保持持续性才是真的硬本事。
对了,你觉得,未来一年,谁会继续领跑新能源市场?我猜,几家大品牌像比亚迪,肯定还会稳扎稳打。你看那些投入产出比,不就像工厂里面老工人,干得顺手,效率高。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不算少:去年也许投入了几百亿在新模型和新技术上(估算,无样本),只真打市场,还得看品质稳定不。你有没有觉得,有些品牌 plaster,虽然技术指标看着牛,但用着时,问题也层出不穷。
别被潮流带偏了。买车,还是得考虑个人惯、生活场景。比如我身边的朋友李大爷,现在每天开比亚迪海豹,觉得又省油又静音。可他从不觉得换个车有多酷,就是觉得省事。
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对国产车越来越有耐心?抑或还留有一点点猎奇心?最近还真看中一款价格适中的新能源SUV,只是……缺点也是有的,比如后排空间稍微紧凑点。滴滴打车的师傅说:最怕出问题,倒不一定是技术,关键是售后。这是个问题吗?谁都知道,买车不只是买车,更像是买个伙伴。而这伙伴能否陪你走更远?你心里有数。
我还想多问一句:你留意到没有,现在很多车都开始讲智联,但真用起来,手机一碰就连上,挺方便。那些智能功能,总会偶尔卡顿或出错。你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吗?我猜,也就像那次我开车时,自动泊车按错了,车直往路边冲,一阵尬笑。
车,是个好东西,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你我都清楚,买车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未来会怎么走?还得看看,真正走的,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最终都寄托在那个、小细节里:比如车灯下,那个被我随手扔在车窗边的纸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