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上汽大众南京工厂正式停产的消息在大家伙儿中间传开了,这事儿确实值得好好聊聊。
一个开了快十七年的大工厂,说关就关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大众这么大的牌子,怎么也不行了?
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背后反映的是咱们国家整个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场新旧时代的交替,也牵动着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的未来。
咱们先说说这个工厂本身。
它坐落在南京江宁开发区,地方非常大,有67万平方米,这差不多是九十多个标准足球场拼在一起的大小。
这个厂子历史还不短,最早是属于咱们南京人自己的南汽集团,后来在2008年被上汽集团收购,摇身一变成了上汽大众在国内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
在它最辉煌的时候,这里的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年能造出36万辆汽车,像大家都很熟悉的帕萨特、途观L这些热门车型,很多都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可以说,在过去燃油车称霸的年代,这座工厂不仅是上汽大众的“功臣”,也是当地经济和就业的一个重要支柱。
但时代变了,变得太快了。
这次工厂关停,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公司战略调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这话听起来有点官方,咱们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烧油的车越来越不好卖了,公司得把钱和精力都集中到搞电动车上去。
这不是空穴来风,咱们看看数据就明白了。
想当年,上汽大众在国内是何等的风光,一年卖掉超过两百万辆车,是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
可是到了2023年,全年的销量降到了121.5万辆,跟巅峰时期比,差不多是打了个对折。
而与此同时,像比亚迪这样的国产品牌,一年光新能源车就卖了超过三百万辆,一下子就把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都给改写了。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大众其实也很着急。
他们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就是那个ID.系列。
从车子本身来看,质量是不错的,开起来的感觉、车身的安全性,都保持了德系车一贯的扎实水准。
但问题出在哪儿呢?
出在了“脑子”上。
现在咱们国内的消费者买电动车,看重的是什么?
除了续航和安全,更看重车里的智能化体验。
大家想要的是超大的中控屏幕、能听懂各种方言的智能语音助手、越来越聪明的辅助驾驶系统。
在这方面,大众的ID.系列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跟我们国内那些新势力品牌比起来,智能化配置确实差了一截,所以销量也一直不温不火。
一边是燃油车的基本盘在不断萎缩,另一边是新能源车的新阵地迟迟攻不下来,上汽大众的处境就变得很尴尬。
这时候,像南京工厂这样专门为生产燃油车而建的老厂子,就从过去的“香饽饽”变成了有点“烫手”的资产。
要把这样一条老的生产线改造成能高效生产电动车的现代化产线,成本非常高,几乎跟建一个新厂差不多了。
与其在这里花大价钱“修修补补”,还不如把资源集中起来,在像安徽合肥那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建设全新的、专门的电动车工厂。
这笔经济账,企业算得很清楚。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工厂的地理位置。
十几年前建厂的时候,那里还算是郊区。
可随着南京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在工厂周边已经高楼林立,地铁、商场都建起来了,成了繁华的市区。
在这样的地方,别说扩建了,就连给电动车搞配套的电池车间、物流中心都很难找到足够大的空间。
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把这个工厂的功能进行调整,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当然,一个工厂的关停,影响最大的还是在里面工作的员工。
这次上汽大众给出的方案,也算是考虑得比较周全。
主要有几种选择:一种是分流安置,愿意继续干的员工,可以调到几百公里外的扬州工厂去,那边更现代化,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另一种是拿钱走人,公司提供“N+1”的经济补偿,N就是员工的工作年限,干了十年就给十一个月工资的补偿;对于年纪比较大的,满50岁的员工,还可以办理内部退休,不用上班,每个月能拿到85%的基本工资,一直到法定退休年龄。
听说公司还询问了一部分员工是否有意愿去海外基地工作。
这些选择,对不同的人来说,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换个城市去扬州发展,可能是一个新的机会。
但对于那些四五十岁、已经在南京扎根,孩子正在上学的中年员工来说,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抉择。
去扬州,就意味着要和家人两地分居;拿钱走人,这个年纪在就业市场上再想找一份待遇相当的工作,难度非常大;选择内退,虽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收入毕竟少了,家里的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压力都会变大。
这背后,是每一个普通家庭需要面对的现实考量。
工厂停产的连锁反应还不止于此。
在江宁开发区,有几十家为这个工厂做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主机厂的订单没了,他们的生意自然会受到巨大影响,裁员降薪恐怕也难以避免。
一个大型制造业工厂,就像一棵大树,养活着一整片生态。
现在大树要被移走了,周边的生态也必然会经历一番阵痛和重塑。
不过,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上汽大众这次“壮士断腕”式的调整,也表明了这家德国汽车巨头决心要在中国市场打一场翻身仗。
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而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加码新能源。
比如,他们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的任期直接延长到了2028年,这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要长期、坚定地深耕中国市场。
同时,他们还打破常规,与我们的小鹏汽车进行技术合作,用更开放的姿态,来弥补自己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这都说明,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跨国车企,终于开始正视中国市场的变化,学习适应“中国速度”和“中国玩法”了。
这起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真的已经站起来了。
过去,我们是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强大的市场和领先的新能源技术,正在反过来推动全球汽车巨头进行深刻的变革。
上汽大众南京工厂的停产,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中国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向“智能电动时代”加速转型的生动缩影。
那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厂区,在最后一辆帕萨特下线后归于沉寂,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落幕,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由我们自己掌握更多主动权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那些曾经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们,他们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可能孕育着新的希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