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月各车企的销量又出炉了,这榜单一出来,说是让车圈“鸡飞狗跳”,也不为过。有些人欢天喜地,有些人愁眉苦脸。咱们不妨仔细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谁在暗自发力,谁又在原地打转,谁能笑到最后?
先说比亚迪,这回排第1,看着好像理所当然。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偏偏是它?是不是技术储备多,或者品牌号召力大?其实都对。可摆在明面儿上的,是比亚迪几乎覆盖了所有价位和细分市场。人家硬生生把自己各条产品线全梳理一遍,油电混,纯电动,插混……不管你喜欢啥,总有一款对你胃口。这么多年坚持自己的路数,不被市场的短期风向带偏,经得起大浪淘沙,这才是真本事。你说别的车企心里慌不慌?当然慌,不然你以为大伙怎么突然都扎堆研究新能源?
再看大众,排第2名,销量也有三万多。有人说大众是靠情怀,也有说靠口碑,可你仔细一想,其实大众最厉害的地方是稳定输出——“不和你比创新,我就是比谁不容易翻车”。在一个三天两头出新东西的赛道上,大众守住了“稳定”这一关。这玩意儿,你要说平庸,但消费者还就吃这套,不折腾,买车图个省心。有时候,路走对了,哪怕跑得慢,也是赢家。
说起第三名丰田,这就有点意思了。丰田一直是“节油省心”的代名词,在燃油车时代是老大哥。可到了新能源时代,丰田走得就不快了。你可以说人家保守,也可以说人家谨慎。但你不觉得挺有意思吗?别人卷着升级迭代,丰田却不急不躁,还能一直挤进前三,这说明啥?说明中国消费者对稳定性的要求,比你想象得高得多。你看那些首批尝螃蟹的,很多都变成了“首批吃亏的”。丰田明白这点,所以“慢工出细活”,稳扎稳打还真吃得开——你急他还不急呢。所以中国的市场,就是这个调调——你甭嫌慢,人家就吃这一套。
说几句特斯拉,大家都觉得大热吧?但排名第6,销量跟前头那几个还差点。为什么?首先大家对特斯拉的热情没变,但新势力太多了,选择太丰富。而且,原来买特斯拉是跟风、图个新鲜,现在买特斯拉是信仰。人总不可能都信仰吧?所以你看,热潮退了,才知道谁是真爱。再加上大家渐渐发现,国产新能源做工、技术一点儿都不差,“洋品牌”这一层光环,褪色得比预期还快。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新势力了。现在谁不说自己是新能源?小鹏、理想、AITO、极氪都在榜上,但你要仔细看,小鹏第18、理想才第20。谁能想到,几年前铺天盖地的宣传,还没几个年头就被现实打脸。原因很简单,“烧钱”可以骗一时眼球,但技术、服务、口碑,才决定你能否活下来。新势力们烧出来的热度,未必能烤完身上的寒毛。之前讲故事、炒概念都挺好,这会儿账算清楚了,谁有真东西谁就活下来,没真东西就凉,规则就这么简单。
再说个挺有意思的品牌——小米汽车,这回居然稳定在第14名。讲真,很多人都等着看小米的笑话。你说你做手机的,跨界玩汽车,不是要被车圈看成另类?可小米愣是靠着“米粉”基础,稳稳坐上榜单中游。你说这是情怀么?还是流量?我看两者都有。至少目前来看,小米懂得一个事儿:要么让产品够“性价比”,要么让用户有归属感。你回头再看某些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不就是在这俩方面,要么跛一条腿,要么两条腿都跛了?小米能顶住压力,稳住成绩,本质是“用户思维”玩明白了。
说完前头几个,就说说那些榜尾的,像ARCFOX 极狐、凯迪拉克、iCAR,销量跌到两千多辆都不到,真是有点惨。为啥?本质上是没能让消费者记住自己到底图啥。现在的用户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你要不靠品牌情怀取胜,就得靠极致性价比或者极致体验。你什么都想讨好,最后就啥也讨不好。你看,有些牌子什么都想做,一会儿高端,一会儿亲民,结果把自己的路给断了——消费者一头雾水,你到底是干嘛的?车是大件,不是临时冲动能买的东西,一头雾水怎么下手?
看到红旗、领克、埃安、广汽、深蓝等自主品牌被卡在中游或下游,你有没有想过,过去我们总说“自主品牌崛起”,为什么现实里还有这么多挣扎的?归根结底,车市竞争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比价格、比配置的游戏了。现在的竞争,是“综合体验”大战。售后服务、软件生态、用户交互、OTA升级……只要有一环掉链子,立马就能影响到销量排名。过去那种只靠价格冲销量的方式,放到今天,吃不开了。你要是“硬杠”,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还是亏。
所以你看,这回榜单,其实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三个基本面:第一个是“比产品力”,产品不扎实,一切等于白扯;第二个是“比品牌号召力”,没有粉丝没有认同感,再好也白搭;第三个才是“比综合服务”,包括购车体验、售后服务、生态闭环等等。谁能这三样都做明白,谁就吃得开。比亚迪就是靠三样全都有,所以能拼得过合资,也拼得过新势力。至于大众、丰田这些,要么靠口碑,要么靠妥善,总能分一杯羹。
有些人说,新能源时代是“技术驱动”。没错,可技术之外,市场还得讲感觉。你不觉得现在买车越来越像买手机了?不是光看参数、配置,更看品牌情绪、用车生态、用户归属感。过去父辈那代买丰田,是为了“省心”;现在小年轻们追小鹏、理想,是为了“潮”。两个理由都对,可想笑到最后,就得把消费者看得更清楚。
但问题也来了:下半年谁还会杀出来?会不会有黑马?小米能不能从中游冲一冲?这些合资车企会不会大规模降价反击?国产品牌怎么继续守?这些都得看下面几个月的市场风向。
事实上,这种多方混战的格局,反映的就是中国汽车消费的一个大变化:大家更理性了。不像前几年啥新鲜买啥,现在是见多识广,只信靠谱的。广告再厉害,朋友圈种草再厉害,不如亲戚朋友一句“这车开着真不错”。你说车圈是不是也得回归“口碑为王”?
你再琢磨琢磨,不论是头部那几个,还是中游新势力、传统车企,大家都面临同一个难题:技术升级越来越难做出超级“亮点”,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怎么破?我的看法是,以后拼的绝对不是谁单独“性价比”高,而是谁能把“全流程体验”玩到极致。车是个大件,消费者讲安全感、讲体验感、讲服务感,一环都不能掉。这事你不信,可以观察那些从前“高歌猛进”的新势力,为啥这会儿熄火了?“体验感”一掉队,立马被淘汰。
最后,还是得问问大家,咱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是要参数最强?还是服务最好?是只冲颜值,还是要用五年不操心?你发现没有,没有哪家能做到全能王。如果有,那绝对不会有现在这个胶着格局。不管咋说,这场混战还远没结束,各家都得拿出真家伙才行,光靠情怀、广告、补贴撑不了多久。熬过这关的,才是真的牛。
日子看着难,其实剩下的都是硬仗。榜单一轮接一轮,谁能翻盘谁能守住,想想都挺刺激的。咱们就边看边琢磨,等下次榜单出来,看看哪家是真英雄,哪家是假把式。毕竟,终点线从来只属于不熬夜、不飘的那几位。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