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汽车圈里有两件大事,让所有关心智能汽车的人都提起了精神。
理想汽车和华为,这两家在智能驾驶领域走在前列的公司,几乎在同一时间公布了各自的“成绩单”。
这就像是武林中的两位顶尖高手,同时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引得大家纷纷围观和比较。
很多人可能觉得,理想汽车销量那么好,大街上跑的也多,用户基数大,智能驾驶肯定也是领先的。
但仔细一看华为乾坤智驾的报告,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华为展现出的后劲让人感到非常惊讶。
今天,咱们就用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把这两份报告里的数字和信息掰开揉碎了,好好聊一聊,看看这智能驾驶的江湖,未来的风到底会往哪边吹。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基础的东西:用户数量和使用里程。
这就像是看一家餐厅的人气,得看有多少人来吃,以及大家吃了多少。
理想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9月底,他们的辅助驾驶功能已经有140万用户了。
这个数字和理想汽车的总销量非常吻合,说明绝大多数理想车主都开通并使用了这项功能,普及率非常高。
这些用户总共开着理想汽车跑了53.7亿公里的智能驾驶里程,这个数字听起来就相当庞大,证明了理想的智驾系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接着我们看华为这边,他们的乾坤智驾在9月份的报告里提到,活跃用户数是94.6万。
从绝对数量上看,确实比理想少了大约50万人。
但是,千万不要只看这个表面数字。
华为的模式和理想不一样,它不是自己造车,而是把它的智能驾驶技术提供给很多汽车品牌,比如我们熟悉的问界、阿维塔、智界,还有最近加入的岚图等等。
这是一个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虽然现在用户总数少一些,但增长速度非常快。
最有意思的对比来了:理想用140万用户跑了53.7亿公里,而华为用94.6万用户跑了51.3亿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计算一下就能发现,虽然理想的用户数比华为多了将近一半,但总的智能驾驶里程只多了不到5%。
这意味着,平均下来,每一位华为乾坤智驾的用户,使用智能驾驶的频率和里程数要远远高于理想的用户。
这就好比两家手机店,一家卖出的手机多,但另一家店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各种功能的时间特别长。
这背后透露出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华为的用户对这套系统的依赖度和信任度非常高,大家不只是“尝鲜”用一下,而是真正把它当作日常通勤和长途出行的可靠帮手。
看完了基础数据,我们再来聊聊更关键的“硬功夫”,也就是在关键时刻能不能靠得住。
智能驾驶有两个功能最能体现这一点,一个是自动紧急刹车(AEB),另一个是智能泊车。
AEB就相当于一个时刻警惕的保镖,在你没注意到危险的时候,帮你踩一脚刹车,避免事故。
理想的数据说,它的AEB系统累计避免了233万次潜在的碰撞事故,这个成绩非常出色,相当于保护了无数个家庭的安全。
而华为乾坤智驾的数据是,累计避免了291万次可能发生的碰撞。
在用户数更少的情况下,避免碰撞的次数反而比理想多了超过20%。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它可能意味着华为的系统看得更远、更准,能识别出更多潜在的危险,并且在做出反应时更加果断。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两家公司的系统都极大地降低了事故率,这本身就是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
再来说说智能泊车,这个功能简直是很多人的“停车噩梦”的终结者。
尤其是在商场拥挤的地下车库或者侧方停车时,一个好用的自动泊车功能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
理想的智能泊车累计使用了1.7亿次,说明已经有很多人习惯于让车自己停了。
但是,华为乾坤智驾的数据更是惊人,累计使用了3.2亿次!
在用户数比理想少的情况下,使用次数竟然多了将近一倍。
这个对比再明显不过了。
人们敢不敢把方向盘完全交给机器,尤其是在可能剐蹭的狭小空间里,完全取决于对这套系统的信任。
华为的用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乾坤智驾泊车功能的信心。
这说明,无论是寻找车位的速度、规划停车路径的聪明程度,还是整个停车过程的流畅和安全,华为的这套系统都做得让用户非常满意,达到了“用了就离不开”的程度。
当然,一场比试不能只看现在,更要看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独门秘籍”。
理想汽车最近推出了一个叫“VLA司机大模型”的新技术。
这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让汽车的语音助手变得像一个真正的人类司机一样聪明。
以前我们对车说话,只能用很固定的命令,比如“导航去公司”、“播放周杰伦的歌”。
现在有了VLA,你可以用很自然的方式和它交流,比如你可以说:“我有点饿了,帮我找个附近评价最好的烤肉店,别太远,要能停车的。”系统就能完全理解你的复杂需求,然后帮你完成搜索、筛选和导航设置。
这极大地提升了开车的便利性和科技感,让车变得更“懂你”。
理想公布的数据说,这个功能的好评率高达98%,可见用户对此非常喜爱。
华为这边,则是在底层技术上进行了一次巨大的革新。
他们最新的ADS 4.0系统,用上了一个叫做“WEWA”的新技术架构。
这个架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依赖高精度地图。
以前的很多智能驾驶系统,就像是轨道上的火车,必须要有预先绘制好的、精确到厘米级的高精度地图才能运行,一旦到了没有地图的区域,就“抓瞎”了。
而华为的新系统,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它主要通过车上的摄像头和雷达等传感器,实时地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环境,然后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繁华都市的主干道,还是在没有高精地图覆盖的乡间小路,这套系统都能用。
这种“无图”驾驶能力,是智能驾驶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它能够真正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关键。
华为智驾超过94%的活跃用户比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套新系统能力更强,能去的地方更多,所以大家才更愿意用。
从长远来看,华为的增长潜力似乎更为强劲。
它的“朋友圈”战略,也就是和多家车企合作,会让搭载乾坤智驾的汽车越来越多。
随着问界、阿维塔等合作品牌的销量不断攀升,预计到2026年左右,华为智驾的用户总量很可能会超过理想。
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数据就是“养料”,越多的车在路上跑,收集的数据越多,系统迭代升级的速度就越快。
此外,华为在核心技术上的全面布局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从底层的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各种传感器,华为都坚持自主研发。
这种做法虽然前期投入巨大,难度很高,但好处是能实现硬件和软件之间最完美的配合,把整个系统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而且不用担心被别人“卡脖子”。
当然,这也绝不意味着理想就会落后。
理想汽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它开创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模式,重新定义了家庭用车的概念,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
现在,理想又把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用在了智能驾驶的交互上。
它的策略更加灵活,可以整合全球最好的技术资源为我所用,比如使用性能强大的英伟达芯片。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理想和华为这两家优秀的中国企业,就像是两位风格不同但武功同样高强的选手,他们的竞争和相互促进,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好、更安全、更智能的汽车产品,更将共同引领中国乃至全球智能汽车产业走向新的高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