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新规的事我想跟你聊聊。
最近行业里闹得挺热,一是因为新规出台,二是大家都在琢磨怎么符合标准,怎么能省点税。
你知道的,咱们一线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些车型的技术参数。比如说,比亚迪秦PLUSDM-i55km版本,这个型号大家都挺熟的。按照新规,它们现在得申报一次才能继续享受免税待遇。这让我想,小厂的车型是不是更受影响?毕竟大厂的技术调整快,反应也快,但市场要谁就得谁能熬过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纯电动车续航里的200公里这块,最初我是觉得挺合理,但想象中谁会那么怕,跟我一起跑长途的人,可能会觉得200公里还不够用,尤其是如果你用错了快充,能耗就高,跑一半电就得等个两三小时。这其实也暗示着,未来想要享受税优,不光是续航数得达标,还要考虑充电便捷性。
你有没有注意到,插电式(含增程)混动车的100公里里程是硬性门槛。为什么?我猜的,比如说为了鼓励大家用纯电续航多点,减少燃油消耗,也就是环保。但另一方面,100公里也不是随便能跑出来的,实际测试我估算,市区长时间低速,不用空调,可能会跑到120公里左右,但一开空调,消耗就快,差不多110公里。这个数字不是随文写的,是我自己大概算的。
说到这,突然想到,那些销量好但续航差点的车,是不是得赶紧加大电池容量?否则,就要整改。比如说吉利银河A770km版本,实际上我问了身边的技术朋友,它要升级电池包,成本会增加不少,价格也得变,但如果不改,就不符合新规的免税条件。你想啊,自家的车型如果不能达标,市场份额可能就被拉开距离。
但另一方面,纯电的乘用车,续航不用说,基本都在200公里以上,尤其是这几年销量领先的车型。比如某品牌纯电客车,续航基本都在250-300公里。因为政府标准基本一致,除非出现例外,否则就没有太多变化。
我发现,还有一块挺有趣的,就是节能车的能耗限制。不同重量区间,百公里油耗有差别—— 小质量车(<1090公斤),燃料消耗最高限定值大约在5.06升左右;重一点(>1580公斤),就到6.28升。这个限制其实挺合理的,毕竟车重越大,耗油越多,但我在想,实际用车时,真的能这么严格执行么?车主反映,如果非要达标,可能会牺牲掉部分性能。对比平时我的朋友用的节能车,有时候实际油耗都比这个数字高一两升。没调研过,但我猜这也是个走个样的指标。
你有没有注意到,节能轻型商用车和重型货车的要求也调了?不同的货车类型,燃料消耗上限也不一样。原以为大货车就得能省则省,但细看后发现,政策更偏向合理限值,毕竟商用车油耗高也是常事。根据我对行业的了解,油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带来长期的节能效果。
说到这里,我还想插一句,之前我跟销售的人聊过,他说:这次新规对销售的影响其实没想象那么大,主要看客户需求。我当时想,这话有一定道理,反正如果提前达标,客户也能享受税惠,可能会促进采买。但我心里还是有点疑问,比如如果车型本身就达不到标准,是不是得整改?成本我估算,可能得多出个一两千元电池成本,影响价格。
顺便一提,我发现新增车型里,传祺向往S7、吉利银河星耀6EM-i这样的车都出现在新名单里。这是不是说明下半年新车型调调又变了?还是说市场上,大家都在追这个要点:续航、能耗、税惠?可能是三者相互牵制,但我更关心的是:哪些车最终会真正合规?还是只有那些愿意多花钱研发的车企,才能稳住市场?这里面潜藏的博弈,感觉得细想。
哦,对了,我还在想,未来会不会像芯片涨价一样,电池技术也会成为贵族玩具?毕竟,电池升级不是件小事,一个标准变了,车价就得调整。想象一下,假设某家厂商成功研发出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续航能突破400公里,但成本翻倍。这样的车,还是符合标准吗?还是会故意放宽点,套个政策?这个方面的动向,我还没弄明白,可能得看下一轮的政策动向。
觉得未来最大的看点其实还是车主,也就是说,咱们普通消费者。他们在意的不是政策变化,而是骑跑的什么油耗、续航能不能用、养车成本有没有变低。这些都关系到买不买、愿不愿意换车。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车,会不会越来越能省心?还是只是硬杠续航和能耗这条线?我其实挺担心,很多车企可能会为了达标,硬凑指标,最后反倒让车变得不稳定或者不够好用。
(这段先按下不表)
总归一句,行业这个变化,像个大潮,谁能抓住算盘放得准,谁就可能在这场比赛里赢得多点空间。
你最近也留意到哪些车型调到标准线上的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