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还没关上,销售已经递来一杯咖啡。他手指关节分明,一边按遥控钥匙,一边向我展示中控那一排密密麻麻的传感器。零跑B01的内饰泛着微光,激光雷达像精致的贝壳藏在前脸,9万的价格标在展厅的电子屏上,下面扎着一派拥挤的订单用户。转角的另一边,鸿蒙智行的展台则更像是哨站:灯带、屏幕、不知疲倦的华为销售小哥激情演示自动泊车,人群像追星,时不时有人走上前,只为摸一下方向盘。两边气氛不同,目的却一致:在风口之下,谁都想抓住自己的那份蛋糕。
上周这个数字的游戏玩得漂亮。零跑公开呐喊:“我们1.6万!”鸿蒙智行则娓娓道来:“我们2万。”乍一听,不就是每周多卖了四千辆车?可在“新能源新势力”这个名利场,这一脚踩下去,能让许多人睡不着觉。
我不打算评论谁更厉害,这种问题交给键盘侠吧。但如果要拆得更细一点,需要翻一翻账本,还得耐心剥一剥逻辑的洋葱皮。
零跑自我定位很明确:做价格屠夫。昔日论成名史,总少不了价格战里的尸横遍野。B01的账本很简单,激光雷达、高阶智驾这些原本买奔驰宝马才配有的配置,硬生生进了10万以内的区间——等于是用烧饼的钱买了个蛋糕,质量好不好另说,至少量大主食不缺。海外战场同样凶狠,和Stellantis牵手后的出口单量堆成小山,新势力里当仁不让的“渠道之王”,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投奔者”。
鸿蒙智行玩的,则是极致“秀肌肉”。新车发布节奏堪比春运火车,问界、智界、享界三线并起,最新S9T旅行版上市一小时订单过5000,尚界H5把华为智驾硬生生拉到20万以下,15万单小订,听上去像金融公司搞的理财产品预售会。最浮夸的还属新问界M7,预售八天压出了19万订单,一天二万多的速度,够线下4S店烧香三年。按月来记账,8月鸿蒙智行交付4.4万,更关键的是累计90万的存量用户体系,让人有点像看阿里巴巴的日活数据。
数字就是证据,账本里还藏着脉络。零跑单车均价12万,毛利率8.6%,每台车净赚近万元;鸿蒙智行单车均价28万,毛利率18%,一台净赚5万。一个靠走量,另一个押宝溢价。两个“造车新势力”,站在不同的生存轨道上,像两条肌肉线条分明的鲨鱼,游向各自的生存海域。
有趣的是,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基本有两类。一类经济理工派,崇尚“把每一分都榨出用处”,9万拿下零跑,500公里续航,别说小区老太太,连计算机工程师都能算出这是“买菜神车”;另一类是“理性中带点执念”的技术玩家,华为智驾省得和停车场小哥纠缠,能多花十万就不掉价,毕竟晚上能多睡两个小时,命都赚回来了。
市场讲究供需对等,零跑和鸿蒙的兵棋推演也正好堵住两头。只要这两头还在拱火,新能源车的大局就不会单调,反而无比热闹。零跑D19盯上理想L8的份额,号称全尺寸大六座SUV价格直接插到15万档位,直接干掉一小批面包车转型创业者和刚需家庭。鸿蒙智行则想上克BBA,问界M7摆明是“猎杀奔驰宝马奥迪”策略,一边攒天赋点一边呼朋唤友。
说到底,谁让这个局面无法一锤定音?新能源车这点事,背后是关于“供应链、成本、技术、品牌、渠道、资本、信心”的十三道算盘。零跑把“砍成本”砍得比网购还狠,鸿蒙智行把技术溢价玩成“朋友圈炫富”,但谁能“赢到底”,真得看谁能先把对方核心用户的地盘啃下来——可别小看用户习惯,买车是一锤子买卖,忠诚度和“面子工程”甚至比发动机还重要。
偶尔会有朋友凑过来问,“你说接下来该买谁?”我大多敷衍一句:“要么等零跑把底价打穿地板,要么等鸿蒙智行把技术普及到中低端。”然后对着咖啡淡淡一笑,心里补一句,反正这两口子都和时间赛跑,押注今天的账单,都是明天的套路。
有时候想,身处产业链、技术与市场三夹板里的新势力们,像极了法医会议桌上的案件主角——人人都把自己洗得白白净净,但你随便一翻尸检报告,又总能嗅出那点现实的腥气。消费者看似得了便宜或体验,背后其实补课的是整个行业的痛,总得有人为前面的试错买单。至于是“低价真香”还是“技术高光”,难说。
最后留个问题:你会为配置清单下单,还是信一把技术豪赌?在“价格战”与“技术战”两堵墙之间,买车这事,答案大概没有标准。只有不断切换阵营的人生。而所以这一切讨论,也许只是闷热天气下的一阵热闹。抬头望望展厅灯火,低头再翻翻订单,谁更厉害的问题,仍然等下一个月的数据写下注脚。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