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长安汽车旗下的新品牌深蓝,推出了一款叫S09的大型SUV。
这车刚出来的时候,那阵仗可真不小,五月份一开预售,官方就宣布订单一下子就突破了两万台。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车稳了,背靠长安这棵大树,又是新央企的背景,产品看着也挺像那么回事,估计又是个要大卖的爆款。
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时间一晃到了八月份,大家以为该是这车满大街跑的时候了,结果去查了一下销量数据,发现整整一个月,全国加起来也就卖了不到一千台。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说好的两万多个订单呢?
怎么雷声大雨点小,人去哪儿了?
这车交付怎么就跟踩了刹车一样?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不光是看那消失的订单,更是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这台车看个明白,看看它到底是在哪个环节上卡住了。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地方说起,就是这车的外观。
你第一眼看到深蓝S09,肯定会觉得这车真大,是个大家伙。
它的车身长度超过了五米一,轴距也达到了三米一,这个尺寸放在马路上,比很多我们熟悉的合资品牌SUV,比如丰田汉兰达或者大众途昂,都要显得更有气势。
它的前脸设计也跟上了现在的潮流,用的是新能源车很喜欢的那种封闭式造型,上面还有一条贯穿式的灯带,晚上亮起来,科技感还是挺足的。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这个设计虽然不难看,但是不是有点太普通了?
就像现在流行的穿搭一样,大家都这么穿,你走在街上,很难让人一眼就记住你。
你可能会感叹一句“这车真大”,但很可能转头就忘了它叫什么。
咱们再看看它的竞争对手,理想L9那条标志性的环形大灯,辨识度非常高,晚上远远开过来,很多人都知道是“理想”来了。
还有问界M9,那个方方正正、很有未来感的造型,也让人印象深刻。
深蓝S09就像我们上学时班里那种成绩中游、性格也比较内向的同学,你知道他在班里,但就是没什么特别鲜明的特点让你记住他。
在现在这个新车层出不穷的时代,没有一个能让人过目不忘的记忆点,就算宣传做得再好,也很难让消费者在最后做决定的时候,坚定地选择你。
看完了外面,咱们再拉开车门坐进去看看。
不得不说,深蓝S09的内饰第一眼看上去,确实挺能唬人的。
中控台上一块大尺寸的屏幕非常显眼,车内大部分地方都用了软性材料包裹,再加上环抱式的座舱设计和氛围灯,营造出的那种豪华感和科技感是很到位的。
这感觉就像你去看一套装修好的样板房,灯光一打,家具一摆,哪哪儿看着都挺舒服。
但是,车毕竟是用来开、用来坐的,光好看还不行,实际用起来的感受更重要。
我去店里实际体验过,就发现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比如,第二排座椅的靠背可以调节的角度比较小,如果你想在长途旅行中把座椅放得躺一些,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可能就不太容易实现,坐久了腰会觉得有点累。
还有一些已经提车的车主反映,当车速超过一百公里每小时之后,车里的风噪声会变得比较明显,跟理想L9那种以安静舒适出名的车比起来,静谧性上还是有差距的。
这种“看起来很美,用起来差点意思”的体验,其实挺影响口碑的。
现在的消费者早就过了那个看到一块大屏幕就觉得惊艳的阶段了,他们会更关注那些日常使用中的小细节,比如储物空间好不好用,充电接口方不方便,座椅舒不舒服。
当这些细节体验跟不上它所营造的豪华氛围时,人们心里的分数就会被打折扣。
空间方面也是类似的情况。
从数据上看,深蓝S09确实很能打,三米一的轴距,三排七座的布局,听起来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全家出行的大家伙。
可实际坐进去之后,你就会发现,它的空间利用得并不算特别好。
尤其是第三排,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坐进去会觉得有点憋屈,腿部空间勉强够用,但头部空间就比较压抑了,短时间应急坐一下还行,要是长途旅行,那肯定是一种煎熬。
而且,当七个座位都坐满人的时候,后备厢剩下的空间就非常有限了,基本上也就只能放几个背包,想放个大点的行李箱都费劲。
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如果平时只当五座车用,那它庞大的车身在城市里停车、掉头都不是很方便;如果真要坐满七个人,第三排的乘客又不够舒服,行李也放不下。
这就叫“尺寸大不等于空间体验好”。
相比之下,理想L9的第三排就能让成年人比较从容地乘坐,问界M9更是把后排的舒适性当成了一个核心卖点。
这么一比,深蓝S09在空间上的优势也就不那么突出了。
再来说说动力和智能化,这是现在新能源车竞争最激烈的两个地方。
深蓝S09用的是增程式技术,这个思路和理想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车子主要靠电机驱动,同时车上还带了一个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发电机一样,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时候给电池充电,或者直接供电给电机。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城里可以当纯电车开,用电便宜又安静;跑长途又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直接去加油站加油就行,没有续航焦虑。
这个技术路线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也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
但问题是,第一,提起增程,现在大部分消费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理想汽车,这个概念已经被理想牢牢占据了。
深蓝S09想用同样的技术去说服消费者,就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二,从驾驶感受上来说,因为车身比较重,S09在起步的时候感觉不算特别轻快,高速上需要急加速超车的时候,动力响应也只能说是够用,缺少那种纯电车特有的迅猛推背感。
它在“够用”和“好开”之间,还差了那么一点点。
智能化方面也是如此,配置表上看,像L2级别的辅助驾驶、智能语音控制这些功能,S09都有,车机系统的反应速度也还不错。
但是,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被华为的智能驾驶和理想的智能座舱“惯坏了”,标准提得非常高。
你把S09的辅助驾驶系统和华为的系统一对比,就会发现差距。
比如在复杂的市区道路,S09的自动变道可能会显得有些犹豫,需要驾驶员介入的情况更多一些。
在智能化这个领域,用户的容错率很低,体验过最好的,就很难再接受“还行”的。
所以,把这些都捋一遍,我们再回头看那个问题:两万多个大定订单去哪儿了?
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晰了。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交付太慢了。
五月份就收了那么多订单,画了一个大饼,结果到了八月份,每个月交到用户手里的车还不到一千台。
这漫长的等待期,足以消耗掉大部分人的热情和耐心。
眼看着旁边的理想、问界提车速度都很快,谁心里不打鼓?
等着等着,可能就去看别的车,最后退订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产品本身。
深蓝S09就像一个各科成绩都在八十分左右的学生,没有什么明显的短板,但也没有一门能考到九十九分的强项。
在如今这个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的汽车市场,光做到“没有缺点”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得有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非你不可的“独门绝技”。
理想汽车的绝技是“家庭”,它把一个家庭用车的需求研究得透透的,成了“奶爸神车”的代名词。
问界汽车的绝技是“智能”,背后有华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吸引了大量科技爱好者。
比亚迪旗下的腾势,则依靠比亚迪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能力,主打一个稳妥和性价比。
那么深蓝S09呢?
它有大空间,但体验不是最顶级的;它用增程技术,但这个标签已经被别人抢走了;它也谈智能,但和最强的对手比又有差距。
它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是最突出的。
这就导致它在消费者心里,成了一个“可以考虑,但不是首选”的备选项。
当人们货比三家之后,很难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说服自己“就买它了”。
说到底,深蓝S09遇到的问题,不是产品本身有多差,而是在一个高手如林的赛场上,它没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清晰又独特的定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订单看着热闹,但真正愿意等下去、最终成交的销量却撑不起来。
全部评论 (0)